此次桂秋的盛情相助,倒是越发让她无地自容,心里臊得慌。
其他人也纷纷响应。
这个说“我也要帮忙!”那个说“你也教教我们呗!”
之前苏晓瓷做海胆饺子,已经一战成名。
今日这满满一桌生辰宴——八宝鸭、盐焗鸡、花篮鲈鱼、云梦缠花肉、上汤苋菜、香椿烧芽笋……则是更显出她厨艺高超、心思奇巧。
众人艳羡不已,更起结交之意。
而苏晓瓷向来享受做菜的过程,从不藏着掖着,自然欣然同意。
有人帮忙更好,她要保质保量做出上佳的吃食,好好回报一下桂秋的好意。
人家可还送了贺礼呢!
且那贺礼,竟是桂秋珍藏的一盒燕窝。
虽是较细碎的燕角,但是细密莹润,品质实在不错。
恭敬不如从命,人家既然送了,苏晓瓷也不扭捏,而是大大方方收下,只想着不辜负这番厚谊便是。
等她将这燕窝和着牛乳、冰糖炖了,与谢礼一同给桂秋送去一碗。
说着闹着,吃着笑着,这一顿生辰宴宾主尽欢,各个吃得畅快,对苏晓瓷手艺的称赞就没停过。
只是苏晓瓷对自己要求很高,觉得今日的席面缺了甜品,白璧微瑕,未得完满。
并非苏晓瓷不擅长甜食糕饼。
恰恰相反,她本就嗜甜,在这方面造诣很高,那叫一个学贯中西、博览古今。
只是这些小家伙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都甚于大鱼大肉的硬菜。
比如豆沙要文火现炒,至少一个时辰才会细腻滑润;用到的果品,也常要提前糖渍等等。
苏晓瓷这一回,是真的没来及准备。
苏晓瓷兀自懊恼,吃得肚子滚圆的众人倒是觉得这餐已臻完美。
“菜样样都是顶好滋味,缺一口甜的也没什么嘛。”
“就是呀,我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八宝鸭。”
余珠儿最有趣。
她大概以为,苏晓瓷和她一样,真的会因为吃不到甜食而伤心,于是赶紧安慰。
“晓瓷姐姐,很快咱们就要再办国宴了,过后就又分好多果脯啦。我把我那份也给你,你想吃多少吃多少!”
余珠儿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约定成俗,国宴未用的食材、剩下的吃食都会被鸿胪寺众人分了。
桂秋的燕窝就是这样一点点攒出来的。
普通膳婢的手,自然够不到如此珍贵的食材。
她们所期待的,主要是国宴上那足有一百多种的果脯、糖果和坚果等零嘴。
——它们大多被垒成果塔、装入攒盒,做成所谓的“看菜”。(1)
于宴席上展示种类繁多、色彩缤纷的看菜,乃是本朝宴饮的一大风俗。
看菜虽都是可食用的,却已脱离了食物的范畴,变成了精美的摆设,令食客见之则喜,却不会真去下手。
所以它们会被尽数剩下,然后再尽数进了鸿胪寺众人的口袋。
这些高糖的果脯、干燥的坚果十分耐储,方便时时刻刻甜个嘴儿,不仅在宫外颇为值钱,在鸿胪寺内也是硬通货,人人都盼着多得一些。
余珠儿之所以说很快就再起国宴,是因为又有一国使团将于下月初抵达大隆。
国名唤“东丽”。
正如其名,东丽国是位于大隆东边的小国。
该国地处半岛,三面沧海,万壑群山,与和瀛国的情况十分相似。
可与和瀛国又有不同,东丽国很幸运地与大隆接壤。
——在这个一条海峡就可使千军万马却步的时代,这实在是巨大的优势。
东丽国使团前来,不必像和瀛国那样抱着葬身鱼腹的决心,而是只需要越过那些他们一直暗搓搓想要侵占的山脉和河流即可。
所以从古至今,大隆和东丽的交流便十分频繁。
东丽国权贵们的官方文字也是汉字,又从大隆引进了许多技术、资源和物种。
比如,东丽国早早引入了辣椒,国民极爱辣味。
这样的情况,对应苏晓瓷所知的华夏正史的哪一个国家……
真是不言而喻了。
苏晓瓷暗自好笑地思忖着,众人的话头则被余珠儿带偏,又热热闹闹讨论起宴席之事。
唯有王巧娘皱着脸,欲言又止。
在余珠儿再次提到那些果脯看菜时,王巧娘终于忍不住开了口。
“我觉得吧……这东丽国使团……”
王巧娘小心斟酌着用词,“他们好像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