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6月份,孟回收到了俞老师发来的剧本。
俞老师跟熊雨林导演达成合作,项目名为《雪夜》。俞老师和导演组以及外联已经动身堪景去了,孟回跟美术组其余人则是暂定8月底9月初进组筹备。
从去年过年到现在,时隔一年半,这期间孟回再没进过任何剧组,像是被迫转行一样,以至于后期有人喊他他也是找各种理由推辞,托以前朋友的福,他断断续续接了些杂七杂八的游戏外包,又加上前几年确实有些积蓄,因此在还房贷之余,他的生活也还能维系。
他谈了几个男朋友,全都构不成稳定的伴侣,他很容易觉得无聊,分手之后不出一两个月他就会忘记那人长相,也曾跟其中之一二人出去玩过,国内外都有,泰国、日本,以前跟何许没到过的地方也到了,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他当然不至于寻死觅活,事实上,度过了天怒人怨的那一段之后,他的生活又回归了一种诡异的平和。他拥有成熟的技术,无论如何都饿不死,他只要不抱怨孤独,那么他可以长久维持现状。
别人的戏他暂时应该还不会接,但是俞老师不一样,俞老师愿意带他,他同样愿意帮俞老师的帮,他们师徒之间是很美好的双向奔赴。
因此一拿到剧本他就开始复健,期望在短时间内找回状态。
用了一下午加一晚上时间大体翻了一下剧本:故事结构比较简单,整体还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后汪伪政府统治时期的谍战故事。男主陆淇,熟悉的三料特工人设,只不过这次多了失忆和身份认同的桥段。因为是电影,所以很多剧情被压缩,但大体脉络都差不多。
编剧是江奈。搜了下他过往的作品,大都中规中矩,略显无聊,倒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有些灵气。
诶,不过,《喜柬》居然是他写的么。
孟回很喜欢这部十六年前的老片子,导演算是上个世纪的传说,拍完《喜柬》之后就隐退了,这部片是同性题材,上映之后拿了不少奖,是第二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华语片,除此之外还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男主之一周臣也凭借此片,在19岁时便荣膺金马影帝。
当时的周臣,是真的初出茅庐,满脸写着青涩稚嫩,影片中许多片段至今仍被影迷反复回味,尤其是他饰演的弟弟甘竹和亲哥哥在祠堂的那场口口戏,他在祖宗牌位前逼迫亲哥哥甘泉承认对他的爱恋,他拖着两人赴死时的决然,他眼中凝聚的彻骨爱恨交织,在那个暴雨夜彻底迸发。
还有故事的结局,甘竹躺进棺椁代替女人嫁给已死去的亲哥哥,这种今生无缘来世再续的情节,多么适合剪辑成各种恨海情天的视频广为流传啊。
孟回不禁感慨,就该是周臣演这个角色,除了他谁也演不出那个味道,好剧本和好演员是互相成就,对彼此来说都算天选。
江奈能在十几年前写出这么灵气鬼气兼具的原创本子,近些年却频频做起了行活,不知道是出于讨口饭吃的妥协还是纯粹江郎才尽——又或者说人的才华只能集中在有限的青葱岁月?
孟回随即又发现主创人员中也有熊雨林,彼时他还是摄影师——这倒是让孟回提起了些兴趣,闲得没事,继续搜索,了解了一些前世今生之后,他重新打开剧本,准备好好研读一下,顺便拉个场景单子,省得去了组里手忙脚乱的。
读的过程中他比从前耐心了些,他对江奈的看法稍稍改观。《雪夜》这个故事虽然套在一个老派谍战的框架中,但能看出细节和对话、以及一些氛围营造是有功底的。
孟回始终认为,氛围这种东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文字和画面又有不同,江奈的剧本写得很灵动、有趣味,一旦开了头,则很容易往下继续读,读着读着,他越发感觉某些情节很有些许《喜柬》的神韵。
时隔多年,这本《雪夜》写男主倒未见得多么出彩,引起孟回注意的是男二号顾笙林。他的人设扭曲而悲情,是天之骄子跌落神坛,迫不得已黑化之后与纯白无瑕的男主相爱相杀的戏码。
孟回个人觉得最动人的一段并不是他最后为了掩护陆淇坦然赴死的桥段,而是临近结局时,他在法租界的别墅内焚烧信件——陆淇在日本留学时寄给他的信。那一段气氛和心态描写简直让他梦回《喜柬》中哥哥摔毁牌位时的场景,只不过顾笙林表现得更加内敛。
因为太过敏锐,又对江奈写的《喜柬》印象深刻,所以孟回总隐隐感觉顾笙林的悲剧除了家国大义之外,儿女情长的部分在于男主陆淇。虽然剧本用有限的篇幅描写了他对于女主的克制情思,但那些片段看来很是平白,反倒是跟陆淇的对手戏颇具张力,不管编剧和导演最开始的想法如何,至少孟回仔细读过之后的直观感受是这样的。
孟回愿意做感兴趣的项目,这样会让他充满干劲,先前做过一些戏,因为太难看乏味,他连剧本都读不下去,更别提投入热情去攻坚了,在这一方面,他总是表现出某种不专业的任性。还好这任性很适度,他只不过在心中评定,落到实处则还是得体而美观的。
时间来到九月初,剧组那边定下了进组时间,孟回心中总算是尘埃落定,他定了12号的票,叶鑫听说他要走,表现得非常不舍。
叶鑫是他这段时间的临时伴侣,自己开了家清吧,他比孟回小两岁,也是斯文周正高高大大的款式,孟回的审美始终都是那么刻板且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