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左耳是景云的哭嚎,右耳是扶苏的惶恐,内心还能听到景云撒泼打滚让他撤销决定的心音。
但他硬是充耳不闻。
景云气的又要咬他,然后就被嬴政不动声色的塞到了扶苏的怀里。
怀里突然多了一个娃的扶苏:“......?”
好不容易暖的热烘烘的‘床’突然变凉的景云:“......?”
冷暴力!这绝对是冷暴力!
但没关系,他可以热暴力。
景云又自立更生的向前一扑,重新扑回到了嬴政的怀里,踩着他的膝盖,抓住他的领子,竟然就靠着手上的力气站起来了!
侍女在旁边都要惊呆了!
扶苏倒是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其实不应该学会站的,所以没什么反应。
嬴政无奈,只能在景云耳边悄声说自己这么做的缘由。
景云听了一会,手上的力道松了,又一屁股坐到了嬴政的怀里,接着就又被嬴政像是送一个烫手山芋一样塞到了扶苏的怀里:“眼下祥瑞也同意了,你们兄弟二人现在就多培养培养手足之情。”
景云真的很想笑,十八岁正最不喜欢束缚的年轻人和三个月的弟弟之间有什么手足之情,他们今天才是第一次见面。
但是他又不能笑,反而还要朝着扶苏露出一个可爱的笑容,以让他把他留下来——顺便在他之后做出不利于培养手足之情的事情时,想起他现在短短一瞬的可爱,不要杀他灭口。
因为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这两天,他就要在扶苏身上猛薅羊毛了。
嬴政和他说的是‘请到了一位农家学派的老先生’,有他的指导,土豆种植和推广一定会更顺利,所以一定要在那位老先生离开之前,把土豆拿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然,这个百家不是刚刚好有一百家,只是说有很多学派而已。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儒家学派,独占鳌头,但除了儒家以外,其他的学派也并不逊色。
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这些学派几乎都在几千年后也得到了传承,只有名家,也是中国最早的‘辩论家’,因为注重逻辑与语言分析,而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诡辩’而式微。
除了这些大家以外,还有虽然人数不多,但一直有人坚守的学派。
纵横家,农家,杂家,兵家。
农家主张重农抑商,主张以农业为本,并且影响历代重农政策,研究农业规律,人都要吃地里的粮食,按道理来说,农家应该也能排到前几大家,但很可惜,有些事物的发展往往与人的第一直觉违背。
这是因为农家的想法过于理想化。
在战国时期,农业成为国家实力的基础,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农家兴起。
可农家除了‘重农抑商’的思想以外,还主张‘平等劳动’。
也就是说主张统治者应与百姓一同耕作,反对特权阶层,提倡节俭的生活。
但这一点,就足以让统治者们用它,又把它排除在主流学说以外了。
再者,战国时期书籍珍贵,农家的人种地都是一把好手,却并不一定满腹经纶,使农家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在战国末期时,农家就已经式微,农家弟子也寥寥无几。
而秦朝地旷人稀,人们发愁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一般都只会去找更多的地种,而不会想着怎么在一块地上种出来更多的粮食,也就是说种田的人多,但是拥有专业的农业知识的人少。
所以在之前景云就和嬴政商量过,他们兑换出来的种子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些种子来之不易,不能随便扔在地里种植,一定要找会种地的人种植,这样才能在下一年收获更多,并且品质更好的种子用于推广。
因此,嬴政才会派人去请农家的人——这一点着实不容易,因为农家的人种地是一把好手,到哪里都能活,又对于宣传学说不报希望,所以大多隐居。
在这个时代,想要找到他们可真是有点难度。
而农家的人都宣扬统治者应与百姓一同耕作了,自然是不慕名利的。
高官厚禄对他们来说没有半点吸引力。
能够亩产千斤的土豆种子才有。
所以即使土豆种子可能还种不了,景云也要先把它换出来,把能够辅助他们种植的农学老先生留下。
不过讲来讲去,其实最终也只有一个办法。
大哥,为了秦朝的未来!
你一定会愿意多受一点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