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棠的目光在眼前的所有人身上逡巡,被她看过的人要么没有什么多余的反应,要么便是将自己的头深埋下去,无人敢同她那双清澈、似乎能够洞察人心的眸子对上。
“本宫知晓了,诸位心系百姓俗事,甚好。”赵棠言简意赅,言毕便转身回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其他人听这话面面相觑,有些摸不清楚赵棠的意思,不过也没有人敢问她的意思,互相看了几眼便各自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武成阁中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三清殿里的隆庆帝,这边的话音落下没多久,三清殿里已经将事情完完整整的听完了。
“请羲和过来。”隆庆帝听完内侍的话倒也没多说别的,只是命人将赵棠请过来。
如赵棠所料,在见到三清殿的人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这一步她走对了。
“殿下,”今日来的不是小周公公也不是梁公公,是一名眼生的小公公,脸上挂着笑来请赵棠,要知道在御前,大家都心照不宣,羲和公主殿下是尊贵人儿,但凡与她有关的人差事少有不体面的,是以今日前来的公公的面上那笑可是实打实的,半点不掺假。
赵棠本就等着手中也没什么要紧事,起身便跟着小宦官去了三清殿留下武成阁一地的窃窃私语。
“儿臣请父皇安。”赵棠揖礼后直起身看向一旁的梁公公。
一边的梁公公感受到赵棠的视线一个眼神边上便有人放上新的蒲团。
这一次书案上什么多的都没摆,只有满桌的奏折。
隆庆帝从中抽出来一份示意赵棠翻开看。
“这…”
赵棠正想说不妥便被隆庆帝接下来的话堵住了,“武成阁内的事想必有你的手笔。”
“父皇圣裁,儿臣并无不臣之心。”赵棠连忙开口,生怕慢了一步便有了误会。
隆庆帝觑她一眼,“你且看看。”
赵棠也不说什么不妥之语,老老实实的翻开手中的折子。
一目十行,不过几个呼吸赵棠便将这份千余字的奏折看完了。
“关中府的折子?”赵棠回头确认了一遍。
大昭的石炭场多分布在关中府,为此还特意在关中府设了关中煤运使,与之对应的是水利使和江南织造使。
由这名头便能看出来,关中煤运使专管关中府的煤炭开采、运输之事,可如今这折子却不是关中煤运使送来的,是关中府下面的一个小县呈上来的。
折子里说的很清楚,关中府今年所开采煤炭数量骤减导致今年运往各地的炭黑等少于往年,关中煤运使却不曾上报朝廷,甚至为了能够多开采些煤炭,竟强逼工人下井作业。
赵棠不禁皱眉,这样大的事关中煤运使不曾上书便罢了,竟还逞能强逼工人下井开采,要知道一旦矿井塌方,死的便是成百上千的老百姓。
“这煤运使行事太过无状,”赵棠将折子合上,有些愤愤道,“竟是完全不将人命当回事。”
隆庆帝却是一脸平静,“你怎知这便是实情而非构陷?”
“京中炭价接连涨了月余,若非开采的煤炭少了,这价格岂会高居不下。”赵棠当即回复。
隆庆帝却是摇摇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一封折子便叫你下了判断,若是此事是构陷,该如何收场,”说着示意梁公公将手中的书呈上,“肃帝时也出过这样的事,各地炭价上涨,关中府却称是因煤炭开采额与往年相比减损,故而价格上调…”
没等隆庆帝将话说完,赵棠也想起了这事。
最后查证,炭价上涨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石炭场的开采量下降,而是当时的关中煤运使中饱私囊,从官营炭中抽走大半转为私有再高价卖出才导致当时的炭价上涨。
大昭虽规定了炭官营,但也不过是官营为主,并未禁止私营,只不过若是想要私营,需得报请玉京,无皇帝许可便不得私营。
难道这次的事情也是因为关中煤运使中饱私囊了?
不等赵棠想出个所以然,隆庆帝已经给出了解决办法。
“宫中无事,你便替朕去一趟关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