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对于记嫡这件事怎么看?”赵棠虽然自小长在深宫,但和陈皇后相比依旧略显稚嫩。
陈皇后轻笑:“阿棠,母后怎么看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父皇会怎么做。”
若是陛下真的万分重视这位新立的储君,早在立储之前就该记嫡,其生母僖婕妤也该早早就晋升。
可现如今反而是立储圣旨先下,后封淑仪,记嫡一事只有风声不见苗头。
由此陈怀芷确信这位储君不过是几方权衡下来的结果。
她虽表面上久居深宫,不涉朝政,可她知道得却不会少。
若是她真的将自己困在后宫之中,诸事不问那才是危险。
相较于陈皇后赵棠虽是有些稚嫩,却也不是个傻子,这话一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说白了,立储一事,谁成了储君谁就成了现成的活靶子。
天子不过中年,身体康健,谁提立储谁就会受帝王猜忌。
这事一提对帝王而言便是有了异心。
谁做了储君就是将自己的一举一动明晃晃的放到了天下人、放到帝王还有诸位皇子的眼皮子底下。
赵郴的储君之位没有表面上表现的那么众望所归,这个位置也坐不稳当。
对赵棠来说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对于已经封为淮安王的二皇子赵榛还有尚在皇子所中的四皇子赵樟也是个好消息。
毕竟在世人的眼中,除了六皇子赵郴,他们二位都是名正言顺,有机会,也有能力跟六皇子争一争储君之位,登基做皇帝的。
赵棠想到的,已经出宫建府的淮安王赵榛想到了,四皇子赵樟也意识到了,六皇子赵郴本人更是对此有了戒备。
立储风云刚过没几日便有了四皇子赵樟封王的旨意。
待这旨意一下,前朝后宫更是不复往日的平静。
要是说之前立储是隆庆帝与百官相持不下做的让步,那么四皇子封王一事便是另一个更为清晰的信号。
夺嫡之争似乎要开始了。
正如赵棠之前说的那样,历朝历代之中能够顺利登基的储君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死在了一条名为夺嫡的路上。
储君非中宫嫡出是一个信号,四皇子封王是一个更清晰的讯号。
当今的陛下并没有没有放权的打算,虽然迫于情势立储,可他并非就真的退了,他等着诸位皇子争斗,也会不错眼的盯着朝中百官得举动。
大昭虽建朝不足三百年,可太祖皇帝实在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曾十分有远见的立下规矩:皇子不足十二岁不得封王立储。
这规矩为的是大昭的国运安稳;为的是减少争斗;是为了皇子的小命着想;更是为了赵氏一脉能够后继有人。
太祖皇帝曾亲历前朝大离皇朝的夺嫡之争。
在他看来大离皇朝气数尽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大离皇帝昏庸无道,徭役赋税极为繁重;二是因为大离皇朝夺嫡争储从皇子出生时便开始了。
死在后宫之中的皇子不计其数,死于夺之争的皇子更是不少,大离皇朝的末期后继无人,这可不就是气数尽了。
有了前车之鉴,太祖皇帝为着赵家的皇位能够传二世而至万世,一登基就立下这个规矩。
不足十二岁的皇子不封王,不立储,已经立储封王的皇子需得出宫建府别居。
不说别的,这法子最起码能为赵家留下些血脉。
不过赵棠猜太祖皇帝肯定没想过居然会有有皇帝在皇子十二岁之时就迫不及待的下了封王的诏书,看似没有破了规矩实际上是踩着规矩的边。
二皇子及冠之年封淮安王,此后便出宫建府别居在大昭极为寻常。
可大昭建国以来,像四皇子这样还未加冠便封王的少见,如六皇子这般年纪的便立为储君的更是没有。
即便是往前再数个几十年也是没有的。
先帝的儿子们都是在几乎行冠礼之时才封王建府出宫别居的,她的父皇隆庆帝就是个例子。
四皇子封王的行为让许多人有些猝不及防。
不过也让许多人按耐下站队的心。
除了淮安王,储君与其他的王爷都太年轻了,此时站队实在是太早,变数太大,风险太高,不值得。
一时间因立储之后有些蠢蠢欲动的人缩了回去。
皇帝的这一道圣旨给了许多人一个警告。
即使储君已立,可他还在皇位上坐着,如今不过知天命之年,还并未老去。
一头老狮子,一头护食的老狮子终于向周围亮出了它许久未曾显露的爪子。
那爪子依旧锋利,上面残留着陈年的斑斑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