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告公民死亡(失踪)申请书需要申请人您的签字。
右下角手写签名后我会帮您自动发送到法院系统进行排队审核,是否需要通知您后续公告?”
饶是经过专业配音演员细腻的声纹修饰,智能管家的语言系统依然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机械感。
但这难以消弭的疏离感,却恰好能提醒叶杳不被机械吞噬。
她端坐在暖黄台灯的光晕里,签字笔的笔尖悬停在纸张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她忽然鼻子一酸,往日行云流水的笔迹也变得滞涩,每一横一竖都像在为母亲雕刻墓碑。
“嗯,麻烦了。”叶杳缓缓道。
“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适当客套的同时,智能管家已为叶杳沏上了一杯热茶,顺便把加班提醒调成了显眼的红色。
这两年叶杳循规蹈矩的工作生活,其实过得还算不错。
她所在的研究所是国内最顶尖的地心生物信息研究机构之一。
能接触到的,是22世纪最为瞩目的“地心科学”,掌握的是最先进的技术。
22世纪中叶,正值“地心纪元”的第十年,地心科学被推至顶点的时刻。
在更早之前,地球表面就彻底沦为不毛之地,人类荒漠化治理失败,导致地表温度持续攀升,使得无数生物濒临灭绝。
面对这一生存危机时,人类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此前从未涉足过的地底世界,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在灭绝危机的笼罩下,无论是何物种,身体内潜藏的巨大能量都会被激发,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在黄沙即将淹过咽喉的前三年,政府总算是姗姗来迟,推出了“地心入住计划”。
这一举措如同黑暗中从天而降的光辉,精准而及时地挽救千万民众于水深火热当中。
但面对未知领域,从心底弥漫出的深深不安,宛如在人们心中建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
那些有幸抽中首批入住名额的人,心中哪有雀跃,只有无尽的惶恐与抗拒。一直拖延着,迟迟不愿意推开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劝说无果后,无奈只能公开召集愿意主动入住地心的志愿者。
不久后,一份来自地底的影像资料首次公布在大众视野。
上百名普通民众实名参与拍摄,从未接触过的高科技城邦,马上就点燃了人们对于新世界的好奇与憧憬。
“地脉稳定装置的成功部署是改变地底环境的关键,通过对温压系统的精准调控,使居民无需依赖温变材料的服装即可在地底开展生产生活。”
当政府极为克制地公布入住地心的核心技术时,公众讨论的焦点早已变成了如何建立全新的地下生态。
在地表文明彻底消弭的第十个年头,生态保障体系也已全面建成。
由仿生生态穹顶构筑的五十层蜂巢都市中,无数的生命体随着科技不断进化,终于是完成了最终的文明迁移。
作为最后一批迁入地心的居民,叶杳也已在地下度过整整十年。
其中八年,她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模拟旧式学校的环境当中。
若要说这十年以来带给她最大的冲击,莫过于看着同窗们瞳孔里滋生的纹路,以及皮肤下隐约流转的金属冷光。
但叶杳并非是故步自封的守旧派,这些一开始只是为了维系母亲那道脆弱的神经罢了。
可习惯没那么容易就改变,所以即使是母亲失踪后,当绝大多数的通勤者都选择了个人悬浮仓时,她仍攥着那张早已磨花的地铁卡,固执地选择最原始的通勤方式。
地铁闸机的蓝光在叶杳指尖闪烁,那张磨损的磁卡刚划过感应区,不远处的穹顶便准时垂落下一块全息幕帘。
新闻主播的眼睛正泛着不自然的蓝光,机械音宣读着的,是《猫科物种清除议案》的终轮表决时间。
隔壁休息座椅的人看到该新闻,突然就伸出了机械手臂,用食指弹出的数据接口连接上了屏幕。
跃动的指尖不出意外应该是在实时分析批判着新闻,而后不久,那人脸上便闪过一道绿色的光芒,衬得他阴森不少。
叶杳回过神,这才低头打量起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自己。
从未植入过芯片,在冷光下泛着珍珠般微光的腕骨显得是如此的脆弱。但转念一想,叶杳又暗暗道:“至少省了钱。”
她自嘲笑着摸出老式网络耳机,指尖轻点,将眼前的娱乐频道切换至投票界面。最终反对票的红光把叶杳的脸映得红扑扑。
但哪想,叶杳指尖还未触到频道关闭的荧光按钮,座椅右侧那位身上就突然冒出细密的像素雪花。
他保持着浏览光幕的抬头姿势,正以怵目惊心的速度溶解在数据里。
后颈突兀袭来的寒意让她下意识低下头,才看到自己抓着地铁卡片的指尖居然也正透出蓝光。
耳鸣声把世界变成混乱的模样,但炸开在眼前的不是黑暗,居然是无数虹膜倒计时组成的传送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