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的学子们本以为环境会很恶劣,没想到白氏学舍虽然简朴,但是干净整洁。
更令学子们感动的是,白家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给他们。
于是当天就住满了三间大宅子,剩余的三间在后面两天也陆续满员。
学子们对于白家的义举赞不绝口,白妙可也乐见其成,本意只是帮助一下寒门学子,没想到还能收获好名声。
陆瑜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知道白家作为第一富商,出些钱对白家来说算不得什么事,但是这样比直接送钱更能帮到学子,想出这个办法的也是个妙人。
他便吩咐人去查一下这位少东家是何人物,若有时间,他还真想见见这位白家少东家。
只是陆丞相最近忙得很,正在为科举的各项事宜做最后准备。
随着科举日期临近,也有许多人找上门来,塞钱送美人的都有,他一概未收。
康王也派人递来了几个名字,顺便提到自己想起来当年的事情了,愿当面说与他听。
陆瑜沉思片刻,将写着名字的纸条收好,命富贵去传信,说自己忙完科举一事再与康王殿下小聚。
转眼就到了科举考试这天,白妙可一大早就起来送自家哥哥。
白永思今日穿着一身青色长衫,手里拿着一柄折扇,看上去风度翩翩。
兄妹二人长得不算太像。白妙可的相貌随了母亲,线条柔美灵动;白永思长得更像父亲,五官硬朗周正。
兄妹俩唯一相似的便是那双微微上扬的凤眼,与母亲如出一辙。
过了片刻,白老爷也到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吃早饭。
白老爷在饭桌上为儿子夹了好多次菜,叮嘱他多吃些,告诉他能不能考中无所谓,家里养的起。
白永思:“……好”
白妙可嘴甜的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最后加了句:“我等着哥哥当上大官罩着白家呢。”
白永思应了一声,抬手摸了摸妹妹的头。
白家在京城虽是大户,但是商贾之家与官家比总是会被低看一眼。
纵使白家只想本分经营,但是许多产业没有官场中的打点难以立足,因此父亲总有些时候要给一些高官送上银两还要陪着笑脸。
白家与这些官家多有来往,但是对方设宴的时候却从来不会邀请白家。
他暗暗想,自己在家里的产业打理上没帮上忙,若是真能中举做官庇佑白家,那自己的努力也算没有白费。
他辞别父亲和妹妹,坐着马车前往考场。
作为本次科举的负责人,陆瑜也在考场呆着,他检查了现场的准备,便开门迎接众考生。
时辰一到,考试便开始了。
考生们用一个个隔板分开,确保相邻的人互不打扰,正对面是敞开的,方便监考的官员巡视检查。
陆瑜从两排考生中间的走廊慢慢穿过。
他今日穿了一身常服,除了几个世家子弟认出他来,在他经过的时候将头低的更厉害;其余学子只以为他是监考官员而已。
他慢慢踱步,不时低头看一眼他们笔下正在写的策论。
走到一位身穿青色衣衫的考生面前,他的脚步停了下来,微微偏头看了一眼对方专注的侧脸。
他笔下的文章针砭时弊,字字珠玑。
陆瑜不动声色地多看了两眼,暗自猜想这位会是状元还是榜眼。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各位学子只需要回去等待放榜即可。
白妙可看着回到家的哥哥神情平静,看不出考的好坏,她也顾不得再操心哥哥。
当时住在白氏学舍的学子有大半付不起费用,考试结束便有许多学子依照约定要为白家做工。
白妙可又忙了起来,她安排了这些学子在白家书铺抄书。
抄的多是古籍孤本,学子又惊又喜,要知道这些古籍大多都在世家手里流传,他们这种寒门子弟一辈子都不一定有机会接触,更别说能亲手抄录了。
于是根本无需催促或者监督,兴奋的学子们自发的起早贪黑想要多抄录几本。
白妙可从哥哥那里听说了古籍孤本不流通的问题,就想出了这个法子。
她派人高价从世家手里收来这些古籍孤本或者手抄本,准备大量抄录并在白家在全国各处的书铺售卖,一方面能获得不小的利润,另一方面还能让小地方的学子也能了解到这些知识。
有几个受白家此举大为感动的学子甚至找上门来,愿做白家门客。
白老爷客气的接待了他们,但是白家又无官身,何需门客呢。
还是白永思出面做了决断,他让各位学子先回去等待放榜,若是榜上有名自是最好,榜上无名再来白家,白家愿为他们谋个出路。
学子对白永思更为钦佩,又纷纷感谢白氏学舍的收留。
白永思笑着摆手道:“这些主意都是我家妹妹想出来的,我同诸位一样都是普通读书人罢了。”语气里含着对自家妹妹的自豪。
听见做这一切的竟是个女子,众人愈发好奇,但是在场的都是知礼的文人,断没有背后议论姑娘的道理,纷纷行礼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