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谧抬头,坐在她正对面的是宋书华,从事有机高分子研究。宋书华和朱谧短暂对视,便低下头,看着桌上的材料掩盖了他的眼神。
姚书记说:“朱博士,你就不用自我介绍了,你的情况我们都清楚了,我们就随便聊聊。朱博,你是在中国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吧?”朱谧点头,说:“嗯!读了五年。”姚书记说:“是去新加坡访学过一段时间?”朱谧说:“嗯,博二的时候去南洋理工大学交流过半年。”姚书记说:“噢噢,我这边也没有什么问题,各位主任有嘛?”徐春笑着说:“朱博士,你以后就是我们无机系的,以后大家多多学习。”虽然徐春说的是一句客套话,但朱谧深以为然。社会快速发展,要想不断提高,的确需要不断学习,互相学习。不过这些话还是从领导的口中说出来比较合适,朱谧只是点点头。
程君栋说:“朱博士,你的导师是包逸包院士,是嘛?”
朱谧说:“是的,程主任,我的大导是包老师,但包老师身兼多职,只是偶尔指导工作,科研工作还是李亚文老师指导,他是我的小导。”
程君栋表情严肃地说:“那是自然,包院士多忙啊,不仅仅是教学科研,还担任多个杂志主编,在省化学会工作也很多。李亚文老师也非常优秀,他也是长江学者了吧?”
朱谧回答:“李老师,是杰青,不是长江。”
程君栋说:“噢噢,杰青也了不得啊。”
徐春说:“可不是,长江杰青,都是院士的左右护法嘛。”
朱谧没有说话,她知道徐主任和程主任最近也攻读了博士,对于这些学术头衔感兴趣。
毛红梅说:“朱博士,在中国理工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应该都用过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吧,我们珠城化工是小学校,可没有那些好的仪器设备噢。”
朱谧正想回答,徐春说:“毛主任,不要妄自菲薄嘛,这两所学校都是顶尖高校,咱们有自己的定位。”
毛红梅又问了朱谧很多分析仪器设备的问题,朱谧略感奇怪,这些设备,和她的专业关系不大,不过她还是悉数回答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关于专业知识,朱谧都是丝毫不含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一番交流后,朱谧看向了宋书华,他一直没有开口。
四目相对,让朱谧欣喜的是,宋书华是这几个老师中改变最多的,应该说是成长最多的。
眼神和气场是区别人最重要的特质,朱谧刚进珠城化工的时候,差不多是十年前了,那时的朱谧已经拥有一颗三十多岁的心。那时的宋书华,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学院领导了,不过他给朱谧的感觉是迷茫、不甘、困顿和无助的;现在的宋书华,展现出来的是成熟稳重、坦然自恰、波澜不惊。
朱谧的眼睛自带笑意,她等待着宋书华的询问。
宋书华低下眼眸,掩盖了他的思绪,最终他也没有开口。
各位老师也没有做过多的询问和要求,这些早在几个月前已经达成共识了,他们给朱谧规划了后续的入职,教学、带教、人才培养计划,便也结束了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