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驹和张昇的店铺借助网络红人推广愈发红火。
这些博主不仅帮助店铺增收,还带动了当地就业,甚至受到政府嘉奖,并受邀参加座谈会。
眼见商机涌现,不仅本地人争相效仿,许多在外打拼的老乡也纷纷返乡创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秦良驹和张昇却保持着平常心。
他们创业本就不是为赚大钱,眼下收入能让生活更宽裕已很知足。
特别是张昇,看着家乡产业遍地开花,乡亲们有了更多发展机会,总忍不住露出欣慰的笑容。
张昇大学毕业后扎根家乡,把心血都熬进了这里。
之前的旅游项目,他期待值过高,也有些操之过急,受到过一些非议。
那些年,他带着老乡们修观景栈道、编民俗故事册,可惜新鲜劲过去后,游客终究像潮水般退去。
谁曾料到他带着私心折腾的事业,却帮助了家乡。
比如他们的菌菇"云认养",让人开着车涌进家乡,直奔他们承包的山头,举着手机满大棚找自己认领的那朵胖松茸,临走还不忘捎上几罐乡亲们秘制的菌菇酱。
他蹲在大棚前,看网红博主举着自拍杆从眼前经过,忽然觉得当年那些熬红的眼、磨破的鞋,都化作了山涧雾霭,无声地浸润着每一朵破土而出的菌子。
这漫山遍野的生机,原不必都刻着他张昇的名字。
……
木桃踏入新校园不久,便隐隐觉出秦良驹可能被那光鲜的招生简章诓了。
确实有很多现代化设施前所未见,像实验室里,陈列着很多他叫不上名的精密仪器,可这所私立学校的底色,学生分帮别派,比他上一世的乡村小学更甚。
因为是私立学校,老师们似乎缺乏约束力,与他之前接触过的老师不太一样。
他说不上来,只是觉得那些老师虽然衣着光鲜,总是笑脸相迎,言语客气,可就是体会不到他在之前的那些老师们身上看到过的风骨。
以前那些老师跟他们红过脸,动过粗,穿着朴素,形容潦草,身上时常沾着粉笔灰,讲话粗声粗气,脸上布满倦意,还经常不耐烦,但能感受到他们的拳拳之心,恨铁不成钢,也能感受到他们在为学生的未来而焦急。
而这里学生们的未来好像不用操心,有人托举。
老师会以为学生服务为主,处理矛盾不讲是非曲直,只看是否让特定学生家长满意,这里的氛围让他不太适应。
果然被肖亮说中了,在学校他俩被传话了。不过,从乡下转来的群体也不小,两帮人分庭抗礼。
肖亮告诉木桃,那群人的圈层分得很细,与父母的生意或者职业有很大的关系,这在木桃之前上过的公立学校是很少见的。
公立学校会刻意淡化学生家境差异,在学校里面创造人人平等的氛围,希望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相较于家庭环境,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与学识。
而在这里,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