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李文康坚决不同意!
*
京城,承德皇帝看着一封封奏折,脸色凝重无比。
奏折之上是最新的水患情报。
青州、禹州两地发生了水患,房屋被淹,粮田俱损,水灾成患殃及多地,百姓们民不聊生,正等待朝廷救援。
皇帝挥了挥手,一旁的太监立即将奏折递给站在最前方的几位大臣。
丞相杜正邦接过奏折,大致扫了一眼后神色微变。
奏折在朝堂之上传阅着。
“发生水患这么大的事,怎么朝廷现在才收到消息?钦天监是干什么吃的?”
“陛下息怒。”众位大臣齐齐的跪倒在地。
钦天监监正浑身一抖:“臣夜观天象,发现云色乌暗,水星逆转,雨水的预警通知早已下达到各个州县。只是青、禹两地的地势低陷,加上雨量太多了,河道无法排泄这么大的水量,从而导致河道水位急速上升,最终大坝难以承受雨量压力而决堤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已经预测到了暴雨天气,预警通知也发下去了,引发水患的原因是水利大坝不够牢固,与我钦天监没有干系。
工部尚书韦建元也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暗地里翻了个白眼,赶紧解释:“回禀陛下,赤水坝修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从未出过差错,臣以为,此次水患的原因是连续降雨带来的,水量超出了赤水坝的承受范围才会到底大坝被冲毁!”
想让我们工部背锅?没门!
两地连续暴雨的异常天气,当地官员早就上报了。
下情上达需要层层审核,由下面的官员一层一层的往上递奏折,直到爆发了水患才引起了重视,八百里加急传回了消息。
就是这中间的信息差,才延误了最好的防灾时机。
“两地的百姓正在受苦,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杜正邦作为百官之首,他缓缓起身,出列道:“回陛下,依臣所见,朝廷应当派钦差传旨意,让各地县城开仓派粮,先开放靠近受灾地的粮仓,将受灾的百姓们安顿好,以此来彰显陛下仁慈,至于受损的粮田,只能待水灾结束后另行安排了。”
承德皇帝点点头,问:“陈尚书,你来给朕说说?”
陈德易是户部尚书,他是负责掌管着全国户籍、粮饷、赋税等方面的财政收支大臣。
“回陛下,微臣也以为应当先赈灾为主,目前河道破损,即便朝廷下派赈粮也无法及时到达,还得依靠各府县地援助,灾民们无处可住,无粮可吃,应当及时从周边的县城调拨钱粮。”
工部尚书韦建元撇清关系后,立即给出自己的建议:“臣以为,需要立即修复河堤,减少受灾范围,还要派遣善于工事的能手去帮助百姓们重建家园。”
“灾民聚集,只怕任何一个府城都不敢接收,且洪水所到之处恐有疫病发生,微臣认为还需派遣太医院的人一同前往。”
此话一说,朝堂上的大臣们神色变得极为沉重。
承德皇帝的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
“其他爱卿以为如何?”
朝堂上一时安静无声。
荣国公站了出来:“臣认为,赈灾银钱和粮草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应当尽快安置人手疏浚河道,重修房屋。同时派遣钦差奔赴青州禹州两地监督,如今水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灾民扎堆在一起,恐生民怨发动暴乱啊!”
此话一说,其他大臣纷纷点了点头。
承德皇帝稍稍沉思片刻,开口问:“国库里还有多少银子?”
陈德易答:“国库账面上盈余四千五百万两白银。”
大魏跟周边的蛮夷小国才打完仗没多久,此时的国库并不充盈。
“传朕旨意,任命礼部侍郎秦兆、户部侍郎闵昆正二人为钦差大臣,即刻前往青禹两州赈灾,不得有误!”
秦兆、闵昆正两人立即跪下领旨。
“骠骑将军谢卓。”
“臣在。”
“护送赈灾款和赈灾粮的事就交由你去办,除此之外,赈灾之事全权由你监督,若发现监守自盗者立即打入天牢。”
皇帝的意思是两位钦差大人带上一部分银两和粮草,与太医院的太医们,修水利的工匠们先过去顶着,谢卓带兵护送这批灾银粮草随后到达。
因为三百万赈灾银两是由国库拨款,想要顺利把灾银从京城运到受灾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路上山长水远,难保贼寇们不会打这批赈灾款的主意,所以,强大的武力镇压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皇帝心中还有一个担忧。
朝廷的三百万赈灾银拨了过去,万一经过底下的官员层层剥削,最后能到灾民们手中还剩多少呢?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干脆就把银子和粮食交给谢卓,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
谢弛出列躬身一拜:“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