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小镇的那座温馨小院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变得悠然又闲适。苏怀玉已至暮年,曾经如墨的青丝如今添了几缕银丝,可她的眼眸依旧明亮,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的光芒。小院里,那棵老桂花树岁岁年年散发着馥郁芬芳,见证着苏怀玉与萧渊的平淡日常,也陪伴着苏怀玉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创作时光。
每天清晨,阳光轻柔地洒进屋内,苏怀玉便坐在窗前的书桌前,铺开宣纸,研磨提笔。桌上,摆放着几碟她亲手做的点心,还有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茶香袅袅升腾,弥漫在整个房间。她时而凝视窗外的风景,陷入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心中的感悟倾注于笔端。
“摆烂非躺平,乃伺机而动。”苏怀玉轻声念出自己刚刚写下的句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在她看来,人生并非总是要马不停蹄地向前冲,有时候,适当地停下脚步,看似是在摆烂,实则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她想起自己在宫中的日子,那些复杂的宫廷斗争、谨小慎微的生活。那时的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一步。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她不断学习,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暗自积累着人脉与智慧。这些积累,在关键时刻成为了她的助力,帮助她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这不正是摆烂中的伺机而动吗?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看似寂静无声,实则是在孕育光明。
苏怀玉又回忆起和萧渊微服出巡的经历。他们深入民间,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烟火气。那时候,她没有急于改变什么,而是用心去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回到宫中后,她将这些所见所闻告知萧渊,共同商讨如何改善民生。这份耐心与等待,换来了百姓生活的改善,不也是摆烂哲学的体现吗?如同农民播种后,耐心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看似无所事事,实则是遵循自然规律,为丰收做准备。
书中,她还记录了开火锅店的日子。一开始,火锅店的生意并不火爆,面对冷冷清清的店铺,她没有焦虑,而是静下心来,研究顾客的口味偏好,改进火锅底料的配方,用心装饰店铺。慢慢地,火锅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成为了小镇上人们相聚的温馨场所。这其中,摆烂并非消极怠工,而是在看似停滞的状态中,默默努力,寻找突破的机会,如同蝴蝶破茧前,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随着书稿逐渐成型,苏怀玉的名声也在小镇上悄然传开。镇上的年轻人,常常来到小院,围坐在苏怀玉身边,听她讲述书中的故事和哲理。
“苏婆婆,您说摆烂不是躺平,可我们怎么区分呢?”一个年轻的后生满脸疑惑地问道。
苏怀玉微笑着,目光温和地看着他,耐心解释道:“躺平是放弃努力,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摆烂是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等待时机,厚积薄发。就像你们年轻人想要创业,一开始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不要盲目地横冲直撞,停下来思考、学习,就是在摆烂中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