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如恶魔般席卷了多个州府,势头迅猛得令人胆寒。浑浊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杂物,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而来,所到之处,房屋如脆弱的积木般被轻易冲垮,轰然倒塌,扬起漫天尘土;肥沃的农田被无情淹没,即将成熟的庄稼没入水底,百姓们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幸存者们流离失所,只能带着仅有的一点家当,拖儿带女,四处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哭声、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震得人耳鼓生疼,整个受灾地区仿佛被一层绝望的阴霾死死笼罩,不见天日。
消息传入宫中,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整个皇宫都陷入了愁云惨雾之中。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萧渊面色阴沉,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坐在龙椅上,手中的奏折被他下意识地捏得皱巴巴的,仿佛这样就能把奏折里那些令人揪心的灾情给抹去。奏折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无一不在用最直白、惨烈的文字诉说着洪灾的可怕和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某某州府,房屋损毁无数,百姓死伤惨重,幸存者缺衣少食,亟待救援……”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锐的刀,狠狠地扎在萧渊的心上。
“此次洪灾,损失惨重,朕该如何是好?”萧渊的声音里满是疲惫与焦虑,仿佛几日之间,他就被这场灾难抽干了精力。他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垂手而立的大臣们,眼中带着一丝期许,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哪怕一个可行的赈灾建议。
大臣们一个个低垂着头,有的轻轻摇头,发出无奈的叹息;有的则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可声音里满是无计可施的沮丧,半天也拿不出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户部尚书犹豫了好一会儿,才硬着头皮上前一步,脸上带着几分惶恐,战战兢兢地说:“陛下,国库虽有储备,但此次受灾范围实在太广,涉及州县众多,所需物资数量庞大,恐怕……”话还没说完,就被萧渊抬手打断了,他实在不忍心再听下去,这些困难他又何尝不知呢?可身为一国之君,他必须找到出路,必须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苏怀玉在后宫得知了洪灾的消息,心急如焚,一颗心仿佛被无数根细线紧紧拉扯着,疼得厉害。她在自己的宫殿里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泥泞之中。她深知百姓受灾时的痛苦,那种失去家园、亲人离散的绝望,光是想想就让人难以承受;她也明白此时皇帝和朝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赈灾之事千头万绪,稍有差池,便是无数百姓的生死存亡。
苏怀玉一边踱步,一边在心里思索着自己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帮上忙。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一个大胆又特别的念头冒了出来:或许可以用一场热闹温馨的火锅宴来安抚灾民。这个想法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但苏怀玉越想越觉得可行,在这冰冷绝望的灾难时刻,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温暖和关怀,而火锅宴热热闹闹,大家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火锅,欢声笑语的氛围,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暖到心里,让灾民们真切感受到朝廷没有忘记他们,还在关心着他们。
苏怀玉雷厉风行,立刻行动起来。她先是找来自己的心腹宫女,神色严肃,语气急促地交代任务:“你赶紧去御膳房,挑最新鲜的食材,各种鲜嫩的牛肉、羊肉,切得薄厚适中,还有水灵灵的白菜、菠菜、萝卜,鲜美的香菇、木耳,一样都不能少,再带上咱们宫里特制的火锅底料,要麻辣鲜香的那种,动作要快!”宫女领命后,匆匆跑了出去。
接着,苏怀玉亲自前往库房挑选大锅。她仔细查看每一口锅,确保没有破损、漏缝。挑选好锅后,她又指挥着太监们将锅搬到准备出发的马车上。与此同时,她还安排其他宫女去准备干净整洁的碗筷,一一检查,保证没有缺口、污渍。
一切准备就绪后,她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前往御书房向萧渊请旨,希望能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为灾民举办火锅宴。
御书房内,萧渊还在为赈灾的事情发愁,看到苏怀玉进来,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苏怀玉规规矩矩地行了礼,然后抬起头,认真又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萧渊听后,眼中满是惊讶,脸上写满了不解:“怀玉,你这是何意?火锅宴如何能安抚灾民?这听起来实在有些荒唐。”
苏怀玉不慌不忙,向前走了一步,条理清晰地解释道:“陛下,灾民们遭受洪灾,身心俱疲,他们不仅身体受冻挨饿,心灵更是遭受了重创。此时,一顿热乎的饭菜,一个温暖的氛围,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火锅宴热热闹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热气腾腾的食物下肚,能驱散身体的寒意;大家相互交流,又能缓解心中的恐惧和孤独,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还在关心着他们,给他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