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怀玉在萧渊的悉心帮助下,完成了倾注心血的新话本。一经推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京城这片热闹非凡的人海之中,瞬间掀起新的热潮。街头巷尾,不管是忙碌的小商贩,还是悠闲的富家公子,都在热烈讨论着话本里扣人心弦的情节。甚至城中颇有名气的戏班子,也敏锐地嗅到其中商机,将其精心改编成戏曲,引得无数百姓蜂拥而至,戏园子场场爆满。为了庆祝话本大卖,苏怀玉满心欢喜,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话本赏析会,广邀京城中一众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前来参加。一来,她想借此机会好好庆祝一番,分享创作带来的喜悦;二来,也想向萧渊再次证明自己对待创作的认真与执着,彻底打消他心中那一丝因之前与公子哥往来而产生的顾虑。
赏析会当日,天色尚早,晨曦才刚刚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屋内,苏怀玉便早早起身。贴身宫女们早已候在一旁,动作轻柔又熟练地为她梳妆打扮。她们先为苏怀玉梳了一个精致典雅的发髻,每一缕发丝都被仔细梳理,随后插上一支镶嵌着珍珠与翡翠的发簪,簪上的珍珠圆润饱满,在微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翡翠则碧绿通透,与苏怀玉白皙的肌肤相互映衬,更添温婉气质。接着,宫女们为她穿上一袭淡雅的浅紫色罗裙,裙摆绣着栩栩如生的兰花,每一朵兰花都用细腻的丝线绣成,花瓣的纹理清晰可见,随着她的走动,裙摆轻轻摇曳,宛如一片随风飘动的花海,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一切准备妥当,苏怀玉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早早来到会场。会场布置得温馨而雅致,四周摆满了盛开的鲜花,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屋内悬挂着精致的灯笼,红色的灯光柔和地洒下,营造出一种热闹又不失典雅的氛围。苏怀玉站在门口,眼睛不时望向远处,期待着宾客们的到来。
宾客们陆陆续续到场,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互相寒暄问候,现场一片热闹景象。公子哥也在受邀之列,他今日穿着一袭月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青色丝带,显得风度翩翩。一见到苏怀玉,他便快步上前,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苏姑娘,这次的话本比上次更精彩,尤其是主角在困境中的内心描写,十分细腻,让我读起来感同身受!”
苏怀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微笑,轻声回应:“多亏你的建议,还有……”话说到一半,她突然想起萧渊之前的叮嘱,心中一紧,便巧妙地转移了话题,“还有我自己反复琢磨,日夜构思,才有了这样的成果。创作的时候,我常常为了一个情节、一句台词苦思冥想,好在最终能让大家喜欢,一切努力都值了。”
就在这时,一阵嘈杂声传来,淑妃的哥哥陈尚书走了进来。他身着一袭黑色官服,上面绣着精致的金线花纹,彰显着他的身份地位。他眼神傲慢,下巴微微扬起,扫视一圈后,目光落在苏怀玉身上,脸上露出一丝不屑,阴阳怪气地说:“哟,苏昭仪,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不过这写话本终究是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是供人消遣的小玩意儿罢了。”
苏怀玉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悦,但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她很快冷静下来,她礼貌地微笑着回应:“陈尚书,话本虽小,却能反映人间百态,将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融入其中,给百姓带来欢乐,慰藉他们的心灵,自有它独特的价值。”
陈尚书冷哼一声,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口气,不屑地说:“哼,说得好听,不过是些供人打发时间的消遣玩意儿,哪比得上经史子集。那些经典著作,蕴含着圣人的智慧,才是真正值得研读的学问。”
公子哥见陈尚书如此贬低苏怀玉的作品,忍不住站出来打抱不平。他向前一步,挺直了腰板,义正言辞地说:“陈尚书此言差矣,文学本就形式多样,经史子集固然博大精深,但话本也能蕴含深刻道理,怎么就登不得大雅之堂?苏姑娘的话本,每一个情节都是精心构思,每一个人物都经过反复琢磨,性格鲜明,不比那些刻板的文章逊色。”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逐渐紧张起来。周围的宾客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有的小声议论,对两人的观点各有看法;有的则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一旁静静观望。
苏怀玉见状,连忙试图缓和气氛。她走上前,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说道:“今日是赏析会,大家不妨多聊聊话本内容,分享各自的见解,一起探讨文学的魅力。”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站起来,他身着一袭朴素的灰色长袍,手持一根拐杖,缓缓说道:“苏昭仪的话本,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故事,让普通百姓也能领略文学之美,这是好事。文学不应分高低贵贱,能打动人心,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