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招标现场,因为步轶丽迟迟未到,招标无法按时开始。现场的人群开始躁动起来,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玻璃厂的代表怎么还不来,不会是临阵退缩了吧?”
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皱着眉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满,语气中充满了质疑。“说不定是有什么突发状况。” 旁边一位女士轻声说道,眼神中满是疑惑。
记者们也开始四处打听消息,他们像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有的记者拉住工作人员,急切地问道:“请问,玻璃厂的代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还没到?” 工作人员也是一脸无奈,只能摇摇头表示不清楚。现场气氛愈发躁动,像一锅即将沸腾的开水。
忽然,一位消息灵通的记者得到了步轶丽出了交通事故的消息。他眼睛一亮,兴奋地对不远处跟他一起来的摄影师喊道:“嘿,有大新闻了!玻璃厂的代表出车祸了。寻常招标会没什么热点,可这一遭遇意外,就有曲折性了,咱们赶紧去医院!”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仿佛发现了一座宝藏。
一时间,记者们纷纷行动起来,各显神通。有的记者迅速联系自己在医院的线人,焦急地询问:“你快帮我打听一下,那个出车祸的玻璃厂代表情况怎么样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 有的记者则通过人脉关系,试图了解车祸的详细经过。一位记者打听到了车祸的目击者,他立刻飞奔到目击者家中进行采访。
目击者心有余悸地说道:“我看到那辆车突然就失控了,直接撞向了路边。太可怕了,我当时就觉得事情不简单,那车好像是突然出了故障,之前都开得好好的。” 目击者一边说,一边比划着,脸上还残留着恐惧的神情。
记者敏锐地察觉到事情可能不只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也许涉嫌有人故意破坏汽车。于是,他开始深入调查,四处走访相关人员,收集线索。他先是来到汽车维修厂,找到负责步轶丽车子保养的工人,问道:“你最近有没有发现那辆车有什么异常?有没有人来动过手脚?”
工人回忆了一下,说:“前几天有个陌生人来问过那辆车的情况,我也没太在意。他戴着一顶黑色帽子,压低了帽檐,看不清脸,问了些车子的日常使用频率、最近有没有维修过之类的问题。我当时忙着手上的活儿,就随便应付了几句。”
记者眼睛一亮,觉得这可能是个重要线索,连忙追问:“那他还问了什么?有没有特别提到某个部件或者操作方面的事?” 工人挠挠头,努力回忆着:“好像问过刹车系统容不容易出问题,我跟他说那车保养得挺好,没什么毛病。”
接着,记者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步轶丽出发的地方,询问周围的人是否看到可疑人员。他在附近的一家便利店门口,找到了一位店员。店员回忆道:“那天早上,我看到有个人在那辆车旁边徘徊,逗留了好一会儿。我还以为是车主在检查车子,就没多想。那人穿着一件深色外套,背着个黑色双肩包,行为鬼鬼祟祟的。”
记者追问道:“大概几点?能看清长相吗?” 店员想了想,说:“差不多车子出发前二十来分钟吧,脸没看清,他一直低着头,不过感觉身形比较瘦。” 经过一番努力,记者收集到了这些蛛丝马迹,越发觉得这场车祸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随着记者们的深入挖掘,步轶丽家的玻璃厂频繁登上报纸和电视。报纸上,大幅的标题醒目地写着 “玻璃厂代表遭遇离奇车祸,招标进程受阻”“车祸背后:玻璃厂的艰难求生之路”。
电视新闻中,记者们详细报道了步轶丽为了工厂参加招标的艰辛历程,以及这次意外给工厂带来的巨大影响。原本默默无闻的玻璃厂,因为这次意外事件,知名度迅速增加。许多人开始关注这家工厂,关注步轶丽的安危,也对车祸背后的真相充满了好奇。
工厂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不少消费者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表达对工厂的关心,还有一些潜在客户表示,之前虽然没听说过这家工厂,但经过这次事件,对工厂的产品产生了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产品详情。
一些建筑商也主动联系工厂,询问能否提供样品,考虑后续的合作可能性。甚至有其他行业的企业,看中了工厂在危机下展现出的坚韧形象,提出开展跨行业合作的意向。
而此时,步轶丽还在监护室中与死神顽强抗争。监护室外,李娜、步友国和李亚菊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期待。李娜不时站起身,走到监护室门口,将耳朵贴在门上,试图听到里面的动静,可除了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什么也听不到。
步友国双手紧握拳头,在走廊上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刃上。李亚菊则坐在椅子上,双手合十,不停地祈祷着,泪水还挂在脸上,眼神中满是担忧。医院的走廊里,记者们也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渴望第一时间得到步轶丽的消息,了解事情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