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村里的习俗,来帮忙的人,一家子都得管饭。
“中午我得去镇上帮忙买菜,麻烦你再帮我照顾一下外婆,不用很久,晚一点我爸妈就回来了。”龙辞对陆愈明说。
原本买菜买米这些需要花钱的事情,是需要主家家里人来主持的,但这会儿三姑婆的儿女都在赶回来的路上,估计得晚上才能到家,干脆直接转钱,让这边帮忙置办。
村里年轻人少,老一辈又很少有会开车的,运菜的任务自然交给了龙辞。
陆愈明虽说算是客人,但龙辞在同辈人面前从来不讲究这些客套,叫他帮忙叫的很是自然。
“嗯,我会照顾好外婆。”陆愈明点点头,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麻烦事儿。
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怎么买的自然不必细说,傍晚,龙辞开着被塞满的车子回来时,负责敲锣诵经的先生,也背着他吃饭的家伙赶到,正在堂屋里写祭文,商量法事的流程。
龙辞便又帮着择菜、切肉,忙碌到深夜才回到家中。
深夜,三姑婆的儿子女儿终于赶到家中,伴随着嚎啕的哭声,先生终于开始敲锣打鼓,开始这场要持续三天的法事。
锣声吵闹,陆愈明睡不着,坐在床头发呆。
这是他来的这些日子里,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前些天在村子里,或是来来去去的忙碌,或是坐在门口看云卷云舒,虽说时常见着路过的老人说笑打趣,互相邀请对方去家中吃饭,但总的来说,还是沉默。
今天,总是沉默着的村子,突然吵闹起来了。
年轻人们像春天回乡的候鸟一般赶来,一整个下午,呼朋唤友的声音缭绕不绝。
在村子里大家好像都喜欢高声说话,这边问话,那边应和,什么事儿都要招呼着一起。
热闹又团结。
原本暮气沉沉的山里,瞬间就有了朝气。
安静闲适有安静闲适的好处,喧哗吵闹有喧哗吵闹的好处,说不出哪一种更好。
但他想,还是热闹些吧。
平时和龙辞走在阡陌小道上,野草野花都试探着想要长到路中间来,走一圈路,裤腿上都要沾惹几颗苍耳。
而年轻人来了这一天,那条快被埋没的山路好像都被踩宽不少。
人,是乡村的生命。
陆愈明想着想着,渐渐闭上眼,滑进被子里,睡着了。
第二天,路面上的泥泞已经完全干透,龙辞和陆愈明起床时,外婆已经被父母背着去了三姑婆家。
多年的情谊,总要再去看一眼。
龙辞倒是没被叫起床。
村里的女儿们拥有拖拉和犯懒的权利。
好像在大家的眼里,只要你还没有结婚,就一直是小孩子。
什么事儿都有大人上去顶着,只要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来帮忙就好,其他时候就尽管顾好自己,吃好喝好玩好。
“想去下面吃早饭吗?”龙辞问陆愈明。
这家伙是有点好奇心在身上的,平时遇到些什么不懂的都会问她,又是第一次来到青竹村,问题便更加多了,龙辞没少被他问得的哑口无言。
毕竟她自己之前也是个常年在外的年轻人,对于村里很多习俗同样一知半解。
市里现在施行火葬,但在村里仍然保留着土葬的风俗,她想陆愈明或许会对此感兴趣。
“我可以去吗?”陆愈明问。
“可以呀,这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的,晚一点吃席的时候,你随便找一张桌子坐下就可以跟着吃饭。”
“那我是不是也要交礼金啊?交多少合适?我来这边没带多少现金,微信支付可以吗?”
“……你要是真的想交,到时候我换现金给你吧,一百就行。”
村里人交礼金,也是一种人情往来,在龙辞看来,某种程度上和借钱是差不多的意思。
今天我家办事儿,你来给个一两百,记在账上,回头你家有了什么大事,我再还礼,你来我往也算是一种互相帮助。
毕竟红白喜事,或者是搬家生孩子,处处都有费钱的地方。
而对于陆愈明这样的外乡人,如果以后有什么事儿,大概也只是在自己家那边办,别人也去不了。
嗯……要是想在村子里找机会创业的话,确实是有大把需要帮忙的地方,还是交点礼金的好,今天去吃席也能混个脸熟。
唉。
龙辞自顾自的琢磨着,觉得人情往来果然是天下第一大难事。
“辞花,这是你男朋友呀?”
龙辞和陆愈明刚走进院子,就有人笑着迎上来问她。
“没有,是来我们这儿开发乡村的,这可是小老板呢!我哪里高攀得上。”
她玩笑着回应,那人也开玩笑地恭维陆愈明,叫他小老板。
陆愈明连忙摆手,说叫他小明或是小陆就行。
农村办酒席总是热火朝天的,虽然是白事,却半点没有沉闷的气氛。
干活的人系着围裙,围着灶台和桌子一边忙碌,一边还要闲谈漫话,说着家长里短,聊最近的趣闻。
没干活儿的去舀一碗酒,或是抓一把瓜子糖果,坐在桌前,又是一个座谈会。
陆愈明跟在龙辞后面,这下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被乡村情报组织盯上的滋味儿。
毕竟是村里难得的生面孔,龙辞带着他穿过人群去找外婆的路上,大家都要和他聊个一两句,家里几口人都快要被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