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号包厢很快被宁向晚紧急召集来的警队人员严密封锁。
现场由苏念安带领痕迹科的两位警员展开细致入微的痕迹分析。
她们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苏念安与痕迹科的警员们运用多波段光源,对包厢的墙面、地板以及家具表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
这种特殊的光源能够清晰揭示潜指纹、□□痕迹以及其他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
一番仔细检查后,她们并未发现任何潜指纹或纤维转移的痕迹。
当她们检查地毯时,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浮出水面。
地毯的绒毛倒伏方向整齐一致,看似并无异常,可进一步检测却发现,吸尘器过滤袋里竟检测到微量的碳化硅颗粒。
这些颗粒的成分与包厢内玻璃摆件的成分截然不同。
苏念安眉头紧皱,沉声道:“地毯绒毛倒伏方向整齐得很,可吸尘器里却有碳化硅颗粒,这太蹊跷了。”
宁向晚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开口道:“这表明地毯极有可能被人刻意整理过,企图掩盖某些痕迹。
碳化硅颗粒一般来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而包厢里没有类似的玻璃摆件,所以这些颗粒大概率是从外面带进来的。”
为了检测可能存在的血迹,苏念安喷洒了鲁米诺试剂。
这种试剂在黑暗中会发出荧光,能够清晰显示出潜在的血迹痕迹。
包厢内并未检测到任何血迹的迹象。
苏念安一边观察,一边向宁向晚汇报:“地毯、沙发和茶几上都没有血迹反应。”
宁向晚微微点头,低声说道:“这些矛盾之处至关重要。地毯被人为整理过,说明魏申想要隐藏某些痕迹。
而碳化硅颗粒的出现,或许暗示着他在这里进行过某种特殊活动,或者是想掩盖某些东西。”
她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继续深入勘查,细节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痕迹科的同事们,大家辛苦些。”
苏念安点头回应:“明白,宁队!我会带领痕迹科继续勘察。”
宁向晚转身扫视包厢内的各个角落了一遍。
“念安,地毯上的碳化硅颗粒,能确定来源吗?”宁向晚问道。
苏念安思索片刻,说道:“这种颗粒通常来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包厢里没有类似的玻璃摆件,所以这些颗粒应该是外来的。”
“外来的?”宁向晚若有所思,“这意味着有人可能带了某种含有碳化硅的物品进来,或者在这里发生过某种特殊的活动。”
“对了,宁队,”苏念安补充道,“我们还发现一个细节。地毯上的绒毛倒伏方向虽然整齐,但边缘部分有些地方看起来比较新,像是最近才被整理过。”
宁向晚微微点头:“这说明魏申想要掩盖地毯上的某些痕迹。继续检查地毯下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线索。”
109号包厢内,案情一度陷入僵局状态。
常规的痕迹勘查毫无斩获,宁向晚凭借着敏锐的直觉,笃定那些看似矛盾的细节背后,必定隐匿着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
“念安,我们把地毯掀开看看。既然凶手用吸尘器清理过地面,那地毯绒毛的倒伏方向或许能记录下的移动轨迹。”宁向晚目光如炬,提出了新的侦查方向。
苏念安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夹起地毯的一角,仔仔细细地观察绒毛的倒伏情况。
她发现,地毯的绒毛呈现出放射状倒伏,中心点恰好靠近包厢门。
“绒毛是从包厢门向四周扩散倒伏的。”苏念安语气沉稳地汇报。
宁向晚微微颔首,分析道:“这表明魏申曾站在门边操作设备,在使用吸尘器清理时,形成了‘由内向外’的绒毛倒伏模式。”
随后,苏念安将地毯平铺在紫外线灯下,喷洒上荧光粉末后覆盖上透明胶膜。
紫外光的照射下,胶膜上粘附的微小颗粒清晰地显现出来。
“胶膜上粘附了一条0.5mm的碳化硅颗粒链,和吸尘器过滤袋里的残留物成分是一致的。”苏念安说道。
宁向晚凑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颗粒链形成了一条明确指向空调出风口的“轨迹线”。
“魏申的移动路径肯定经过了空调出风口。”宁向晚神色凝重地沉声道。
苏念安和警员们动作轻缓且谨慎,小心翼翼地拆卸下空调滤网。
金属栅格的内侧,她们发现了间距为2mm、深度达0.1mm的周期性划痕。
“这些划痕极有可能是魏申用细金属丝固定某种装置时留下的。”宁向晚目光犀利,分析道。
苏念安接着补充:“划痕的方向与包厢承重柱的走向平行,这意味着魏申很可能在这里安装过某种临时性的装置。”
关闭空调后,宁向晚手持热成像仪,仔细检测墙面的温度分布。
在距离地面1.2m处,她发现了一条温差达0.5℃的温差带。
“这应该是暗门滑轨安装位置留下的痕迹。”宁向晚肯定地说道。
苏念安点头表示认同:“看来包厢内存在一个临时性的隐藏结构。”
宁向晚和苏念安对现场发现的物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记录与深入分析,成功构建起了完整的物证链。
碳化硅颗粒链透明胶膜吸附层SEM扫描电镜+EDS能谱分析,与吸尘器过滤袋残留物成分一致。
钢琴线划痕空调金属栅格金相显微镜测量划痕深度比,与魏申办公室工具箱中的琴弦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