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梁山伯坐在车里,脚下堆满了生活用品。
外面,刘郁离驾着马车正在回想剧情。
原剧情是梁祝下山采买返回途中遇到贼匪劫道。时间过去太久,刘郁离现在完全想不出来,当时祝英台、梁山伯是怎么逃脱的?
只记得此事的后续剧情是半年后,山贼围攻清凉书院,烧杀抢掠,众人虽齐心协力击退山贼却死伤过半。
后来,马文才从马家调取三百部曲,亲自领兵攻上山贼老巢彻底解决了贼患。
飞箭的破空声将刘郁离从回忆中拉出,抬头看去,只见一群山贼正在围攻马文才与马峰。
马文才不是和其他士族子弟一起走的吗?怎么现在只有他和书童?
刘郁离不知道的是出了乐福居,马文才就要回书院,而其余人还没玩够,双方直接分道扬镳。
祝英台与梁山伯也察觉到前方动静不寻常,刚掀开车帘就看见,刘郁离唰一下从车板下抽出一把利剑,“英台,前面有山贼,你们骑马去报官!”
说话间,她一剑砍断套在马匹身上的绳索。
此时,马文才的情况并不妙,他坐在马上,手持弓箭,被十多名手握刀剑的山贼团团围住。
刚射出一箭,了结一人,他再反手取箭时,取了个空。
山贼没有坐骑,之前一直被马文才居高临下,用弓箭压制,如今见他箭袋已空,抓住机会,逐渐缩小包围圈,并趁机围攻他身下战马。
祝英台跳下马车,心想她与梁山伯不通武艺,留下来反而是拖累,果断说道:“山伯上马!”
梁山伯听到祝英台的话,僵了一秒,说道:“我不会骑马!”
这是祝英台没想到的,她脸色一沉,立刻翻身上马,脚下用力踩住马镫,双腿紧紧缠住马肚子,将手伸向梁山伯,“拉住我的手!”
梁山伯没有犹豫,拉着祝英台的手,借力上了马背,还没坐稳,只听得马鞭一声脆响,身下的马飞奔而去。
风声在耳边呼啸,梁山伯紧紧抱住祝英台,两人一马朝着城中驶去。
刘郁离提着剑,踩上一旁树干,凌空而起,大喊道:“马文才,接剑!”
马文才将手中弓箭往背后一放,紧接着一个空翻,长臂一伸将剑捞在手里,顺势落到地上。
刘郁离抬腿一伸,踹开一个,手持折扇,手腕一动,张开的扇面挡住落下的利剑。
下一秒,手指用力,折扇阖起,坚硬的扇骨绕着剑身转了一圈,用力一别,顺势挑飞了长剑。
一个转身,刘郁离抬手接住了即将落下长剑,反手一剑划过敌人脖颈,鲜红的血溅到白皙的脸上,眼中没有一丝表情,冷若冰霜。
按照原本的剧情祝英台、梁山伯也是弃车骑马,将马车上的财物尽数留给山贼,并在山贼追赶时,撒下一大把金叶子,引得众人哄抢。
后来是铜钱、黄金,接连丢下的财物为二人争取到逃跑的时间,就在山贼快追上他们时,恰巧遇到书院其余学子,山贼见人多了,又已得到不少财物便撤了。
谁知剧情换到马文才身上发生了偏转,他想起刘郁离的话心气不顺,没有按照山贼要求的交出财物,反而一言不合,动了手。
一旁的马峰更是为了威吓山贼叫破了马文才的身份,不仅没有吓住山贼,反而彻底激发了山贼的杀意。
担心将人放跑,用不了多久整个黑风寨就会被太守府的兵马绞杀。还不如将人杀了,毁尸灭迹,一了百了。
附近山贼这么多,即便是太守府的人也不一定能查到他们身上。
马文才一见刘郁离本想骂他乌鸦嘴,但怎奈何刘郁离路见不平拔刀相,倒让他不好随意骂人了。
两人皆是聪明人,不想腹背受敌,不知不觉间收拢战圈,汇合到一处,共同御敌。
刘郁离开口道:“英台他们去报官了,我们要在救兵来之前坚持住。”
他们的目标是在敌人的围攻下活下来,坚持的时间越长,活下来的概率越大。
马文才没有说话,一剑刺出,又了结一人。
然而,事情却没有刘郁离想得那么顺利。
祝英台、梁山伯直闯衙门,见到衙役将情况一说,让他们迅速出兵救人。
衙役根本没把两人的话当回事,这年头哪里没有山贼,有人遇到山贼他们就要出动,有再多的衙役也不够用。
还出兵,想得倒美,又不是县太爷遇到山贼,出什么兵?再说了,他一个小小衙役哪来权限调兵。
见衙役敷衍了事,祝英台心急火燎,哪有心情同他们扯皮,坚持要见县令,却无人理会。
就在祝英台愤愤不平,险些要动手的时候,梁山伯灵光一闪,喊出了马文才的身份。“被山贼围攻的是钱唐太守之子马文才。”
此话一出,原本不耐烦的衙役脸色遽变,心脏怦怦直跳,怎么是这小祖宗?他家县尉马连山就是马家的人,据说还是得了马太守举荐方得了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