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医之路,李疏桐的成长
李府后院,梧桐院。
冬秋日晨光温柔洒落,透过雕花窗棂,映照在屋内的书案上,几册厚重的医书静静铺展,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味道,沁人心脾。
书案前,李疏桐端坐,手中捧着一本《千金翼方》,小脸上满是专注,眉心微蹙,认真翻阅。她年纪虽小,却已习惯了这样的晨读时光。
今日,母亲林若曦亲自为她授课,讲授药理之学。
“桐儿,今日先学药理。”林若曦轻轻翻开一本册子,指尖落在一味药材的图案上,语气温和却透着几分严谨:“这是石菖蒲,性味辛、苦,微温,能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多用于痰湿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健忘失眠,也可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李疏桐细细听着,将母亲的话一一记在心中,随后微微颔首,语气略带困惑:“那为何大长公主的补药里的紫参会与柑橘相冲?柑橘和紫参都无害,不是吗?”
提起此事,屋内的气氛微微一顿。
林若曦眸光微动,放下手中的药书,缓缓说道:“世间药材,阴阳相生,有克有合,非单论药性温寒便可决定其安危。柑橘虽为寻常之物,但与特定药材相遇,便会引发不良反应。”她顿了顿,补充道:“比如你上次救治大长公主时,若非你当机立断,出针救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大长公主一事,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李疏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尴尬之色。那日,她随母亲入宫赴宴,恰逢大长公主突发急症,面色青紫,呼吸急促,众人慌乱无措。她虽年仅十岁,却因原身自幼跟随祖父李长青学习针灸之术,结合己身现代医学常识,一眼看出大长公主是因气管堵塞导致窒息。
她当机立断,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刺入几处穴位,疏通气息,这才救了大长公主一命。
事后,宫中太医皆惊叹不已,称她为“小医仙”,赞她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医术。然而,李疏桐自己心里清楚,这一切不过是侥幸——她仗着祖父传授的针灸之术救人,而那句关于食物相冲的话,不过是基于现代医学观察到的过敏反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中医认为的食物相冲其实都是过敏的表相。而她不过误打误撞说中了真相。
谁能想到,竟是柳贵妃暗中动了手脚,在大长公主的餐盘上加了柑橘蜜饯,这才酿成这场风波。
更巧的是,她的无心之言,正好揭破了柳贵妃的手段。
想到这里,李疏桐轻轻吐出一口气,低声道:“母亲,那日我虽救了公主,却不过是依仗祖父教的针灸之术。若论中医药理,女儿实在浅薄,很是惭愧。”
林若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柔声道:“你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已是难得。”她轻轻合上书册,语气温和而坚定:“针灸之术固然重要,但药理、脉理、病机,皆需一一掌握,方能真正悬壶济世。”
她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封信,递给她:“这是你祖父离京前留给你的,他知你有志学医,特地为你指点一二。”
李疏桐接过信,展开细看,纸上字迹苍劲有力,虽寥寥数笔,却透着一股沉稳大气。
—— “医者当知敬畏,生死只在方寸间。疏桐,望你谨记。”
她捏紧信纸,眼底透出一抹坚定。
她一定会成为祖父那样的名医。
第二节:比武交手,不打不相识
京郊演武场,寒风烈烈,少年争锋。
初冬时节天光清冷,演武场上尘土微微飞扬。这里是京中世家子弟时常切磋技艺的场所,今日尤为热闹,不少年轻武者围在比试场边,神情激动。
场中央,一柄重剑破空而出,剑风凌冽,气势如虹。
李远承,李家二公子,年仅十二岁,身形虽未完全长成,却已隐隐有少年英武之姿。他一袭墨色劲装,手持一柄重剑,剑身厚重,刃口未开,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威势。他站在演武场中央,剑锋微斜,眉眼锋锐,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场边那个身形清瘦却气度从容的少年身上,朗声道:
“看你连败多人,剑法不错,可敢与我比划比划?”
周围立刻有人窃窃私语——
“李二公子要出手了?”
“那可是天生神力的战疯子,京中年轻一辈能挡住他十招的都不多!”
被点名的少年,却不慌不忙地抬眼看他,神色淡淡。
姜九霄,北境定北侯嫡三子,年仅十二岁,身量颇高看起来约莫十三四岁,他身着蓝色窄袖劲装,袖口微卷,露出一截苍白修长的手腕,显得闲散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