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天主在上,您怎能如此对待英格兰?”一位天主教主教悲愤地喊道。
亨利八世紧紧攥住拳头,眉头深锁,心中不禁为伊丽莎白和英格兰担忧起来。
贵族们纷纷低下头,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他们希望英格兰能够顺利渡过这场劫难。
【一直到11月和12月,疫情才逐渐平息。这场灾难无疑带给英格兰沉重的打击,也让伊丽莎白得到两个沉重的教训,不能轻易相信其他国家的贵族,毕竟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介入一场并非由自己发起的战争是极其危险的。在随后的条约中,伊丽莎白不得不彻底放弃了对加来的主权要求。】
【但是伊丽莎白又面临新的挑战,那就是上下议院的催婚,早在1563年初,议会就召开会议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为当时正在进行的英法战争筹措资金。】
【然而,上下议院更为担忧的是王位继承权的问题。最近女王病倒一事,更加凸显了国家在她驾崩后可能面临的危机。此次讨论意义重大,甚至连玛丽·斯图亚特也派遣大使前来旁听,试图借此机会从中谋取利益。】
【下议院详细阐述了女王独身的风险,指出如果她不结婚或不指定继承人,国家将陷入危机,可能引发内乱和外敌入侵。针对他们的请愿,女王发表了一篇既直接又含糊的讲话,通过这次演讲,她再次避开了结婚和继承权的问题。】
【对于几天后上议院呈上的请愿,她的回应更加直截了当。她希望上议院的成员能比下议院多一些远见,而不是像他们那样“一个个坐立不安、自以为是、喋喋不休”。她坚定地表示,过早立储只会引发内乱和血腥冲突。】
【她的脸上虽然留有天花的疤痕,但这并非岁月的痕迹。无论如何,正如施洗者约翰的母亲在晚年怀孕一样,她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诞下子嗣。事实上,当时的她年仅二十九岁。】
廷臣们不禁哀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为何他们偏偏要侍奉都铎家族的君主。陛下在位时,他们要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国王的婚姻变故牵连到自己,随时可能被关进伦敦塔或送上断头台;玛丽女王时期,他们又要忧心忡忡,担心女王的婚姻会损害英格兰的利益;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他们更是被迫化身催婚的主力军,为女王的婚事操碎了心。
【大法官宣读了她对上下议院发表的最后讲话。在讲话中,她承认自己并非完全拒绝婚姻。“如果违背自己的意愿能够满足你们的要求,我不会拒绝。”当然,“如果”一词暗示这个承诺几乎不可能实现。】
【伊丽莎白在另一群人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尽管威廉·塞西尔和枢密院中的一些成员似乎支持议会的请愿,但他们并未直接向女王陈述主张,而是通过间接方式向她施压。塞西尔在一封信中写道:“此事千头万绪,臣无法参透。愿神给予此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虽然他的言辞谨慎,但显然他认为议会必须就册立继承人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议,即使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君权,也在所不惜。他还认为,女王即使不必完全受制于枢密院,也必须接受枢密院的指导。她需要依靠男性的明智建议,才能继续遵循神的旨意统治国家。】
【枢密院委员弗朗西斯·诺利斯爵士向女王建议说,她应当摒弃“偶尔占据您心智的情感和冲动”,并强调“您最为忠诚的枢密院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一直以来都是最有价值的”。他将枢密院比作“国父”或“警卫”,认为不能让伊丽莎白独断专行,实行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