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伊万诺维奇·布拉金斯基回来了,他住在莫斯科的寓所里,虽然独自一人,但却依旧风度翩翩。为他提供洗衣服务的女工作人员说,这位讲究的老军官总是衣着整洁,他不抽烟,不饮酒,会在下午时分泡一杯茶,看一本书,晚上的时候会去剧院看一场歌剧。他们偶尔相遇的时候,他会从花瓶里选一枝花送给她。
“一位老绅士。”她对她的女伴赞叹道。
“时光还在流动,没有静止,不是么?”伊万把那张照片放到了相框里,他对相片说,“看到头条了么?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葬礼上,ZG人终于来了。”
从1960年等到1982年,中苏间的关系冰冻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是一个人的整个青春,然而这对于国家来说却不算太长。
我的心脏还跳动着,伊万按着自己的胸口对自己说,他知道自己的行李就放在柜子里,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出发。而现在,时间终于到了,ZG,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必须要再去,他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1985年,伊万终于办好了所有手续,这次他不再是文协的书记,他更像是一个普通游客,准备到ZG游览。随着行程的推进,伊万感到自己似乎又将要年轻一次,他关上那本永不褪色的笔记本,把它和ZG来的书信叠放在一起。
“布拉金斯基同志,您的脸色看起来很不好。”提供洗衣服务的女工作人员关怀地看着他,“你还好么?”
“谢谢,没什么,我吃片药就好。”伊万从他的药盒里拿出一片药片吞了下去。
女工作人员点点头,毕竟他已经七十岁了,他看起来比大多数老人还是要健康得多。
女工作人员帮他把衣服叠好,关上门走了出去,快要下楼的时候,她好像听到了一声呻吟,但她不确定。是布拉金斯基老人么?她伏在门边听了听,再没有动静,她本来要离开,但是责任心和同情感还是让她重新打开了门!
“天呐!您怎么了?”她看到老人跌坐在地上,脸色铁青。
“弹片!”伊万指了指他的腹部,“我想是那片弹片。”
“我去叫救护车!”女工作人员惊慌失措地跑了。
救护车,医院,然后他见到了他久未谋面的家人。
“这是那场爆炸留下的弹片,野战医院的手术能力有限,还有几片残存在他的身体里面。”医生拿着x光片给他看,“您最近太疲劳了,弹片的位置有移动,引发了炎症。”
安娅的儿子来了,他现在早已结婚成家了:“舅舅!您不能去ZG,您这样怎么去ZG啊?”
“您还想去ZG?”医生把片子放到一旁,“除非做手术,要不然您哪里都去不了。”
“那好的,我接受手术。”伊万平静地说。
“您已经七十岁了!老人家!对您来说最好的治疗方式是静养!”医生以为自己听错了,“恕我直言,很多老人直接死在了手术台上。”
“别告诉你妈妈,她会担心的,”伊万对他的侄儿说,“照顾好她,我必须接受手术,我宁可死在手术台上。”
“好吧,医生,我作为家属同意他的选择,只是舅舅,我认为你一直在一意孤行,从未考虑过家人的感受,从未考虑过我妈妈的感受。”
“亲爱的,谢谢你。”伊万垂下了头,他不忍看到他的泪水。
手术一共经历了六个小时,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他的主刀医生走过来和他问候:“您真是一个奇迹!您的心脏一直有力地跳动着,像个年轻人一样!”
“是的,我的心从未衰老过。”
伊万看着医院的窗外,绿色的植物正焕发着活力,我就是这样地活着啊!王耀!我不能再等了!我们都已经太老了,再等下去,我可能真的见不到你了!
南京!我回来了!南京!
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个踏上南京的SL人,南京的变化很大,就连南京档案馆都变样了。
“我约见了这位同志。”他拿出一张纸条,上面是瞿研究员的名字。
接待他的人不懂俄语,但他显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做出了一个稍等的手势。大概过了十分钟,一个ZG女人从后面走了出来,她用俄语对他说:“您好,布拉金斯基书记,很久不见了。”
“您是?”
“瞿怡舟。”
伊万已经难从这个中年女人的脸上找到当年那个小姑娘的影子了。瞿怡舟连声音都变了,她很瘦,穿着一件蜡染的罩衫,看不出是哪个年代:“您请进来吧。”
安排伊万坐下后,瞿怡舟到房间里搬出一个大包:“这是我父亲在十年间所查的资料,这是您写的信,这是他的笔记,这是没能寄出的信。我们几乎翻遍了全国所有的资料,布拉金斯基书记,最后我们不得不查看了1913年左右出生的所有叫做王耀的人,很抱歉,我们没有找到他。我们也想过,他会不会有化名,因为ZG人会有字或者号,参加革命改名的情况同样普遍,很遗憾,我们没能找到。南京近郊的所有老宅,我们都尽力去访查了,很可惜,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没能给我们满意的答案,对不起,布拉金斯基书记,对不起。”
伊万呆呆地翻看着瞿研究员的笔记,他看到他从未放弃过:“为何到1971年就断了。”
“我父亲死了,那是□□。”瞿怡舟艰难地平复了情绪,“他最后的时候给我写了一封信,两年后才到我手上,他把这一切转交给了我,这一本是我的笔记。王耀,”瞿怡舟摇了摇头,“这个名字就像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有时候会抱怨,会恨,真的会恨。”
伊万抬起手,擦掉了她脸上的眼泪。
“抱歉,这不是你的错,”中年的瞿怡舟抬起头,看着那双紫色的眼睛,“我可以问一句么?你为何如此想要找到他?”
“……”
伊万无言以对。
傍晚时分,他沮丧地走出档案馆,他回忆着瞿怡舟对他说的话:去DG,找找看他有没有别名,如果有他父亲的名字,那么还有可能找到他。
他站在档案馆的大门口,久久没有离去,他看着面前走过的人,他辨认着那些老人,突然感到一丝悲凉——如今,即便他们真的相遇,他们可能也没法认出彼此了吧?
路人有点惊讶地看着一位外国老人,站在街边无助地流泪,但被压抑了多年的他们仍旧保持着缄默的姿态。直到瞿怡舟走过来,搂住了他的肩膀,他们就这样相拥着,默默地流着泪。
回到莫斯科,他依旧在和瞿怡舟保持着通信,就好像这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这种通信持续了整整五年。
最新的一封信里,瞿怡舟阐述了她的新观点,她认为他们必须要为这样的生活画上一个句号,既然DG已经在1990年合并,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国家,那么他们应该一同前往DG。如果这个线索仍旧中断,那么就结束吧。
伊万明白她的意思:已经是1990年了,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比他年长两岁的王耀,即便被他找到,很有可能也已经不在了。
伊万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安德烈多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位朋友,这位朋友也已经垂垂老矣,他几乎忘了伊万,几乎忘了这么长久的一个承诺。已经身居高位的他可能不用再去偿还一个名叫“安德烈”的朋友的恩情,但他被伊万打动了:“我派人送你去DG,还有您的ZG朋友。”
他和瞿怡舟踏上斯图加特的土地的时候,天气已经深秋,这是他第二次来DG,第一次是他和他的装甲部队攻入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