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月的上海,空气中有了微微的暖意,街头的梧桐枝头开始冒出嫩芽。阳光透过枝杈,洒在人行道上,斑驳而温柔。
杨琳坐在咖啡馆的窗边,面前摊着一堆资料:波士顿大学研究生课程指南、语言考试备考书、以及厚厚的申请材料模板。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奕发来的消息:
“我在路上了,等我十分钟。”
她低头笑了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语言备考重点:学术写作——argument structure。”
——
十分钟后,沈奕推开咖啡馆的玻璃门,冷风顺势卷了进来。他取下围巾,走到她面前坐下,目光落在桌上堆得乱七八糟的资料上。
“你最近比我还努力。”沈奕笑着调侃。
“不是努力,是心虚。”杨琳叹了口气,“我查了BU的课程,学术写作要求很高,我现在连论文格式都没完全搞懂。”
沈奕挑了挑眉:“你不是已经开始看参考资料了吗?”
“看得晕头转向。”杨琳皱着眉,咬着笔帽,“今天早上我还特地查了‘citation’和‘reference’的区别,结果看完比不看更迷糊。”
沈奕忍不住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那我们一起研究,总会弄懂的。”
“你不忙吗?”杨琳看着他,眼神微微发怔。
沈奕耸耸肩:“申请留学这事儿,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
杨琳鼻尖微微发酸,低下头笑了笑:“好,那我们一起战斗。”
——
申请材料的准备过程,比他们预想中更加繁琐。
语言考试、推荐信、个人陈述……每一项都像攀登一个个小山丘,必须步步为营。
有时杨琳写到深夜,沈奕会煮一碗热腾腾的面端过来,陪着她一起修改文稿;有时沈奕被数据模型卡得头疼,杨琳会拿来一本笔记本,和他一起推演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