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着之前了解到的情况,柳家今年下场的学子颇多,而且府学里也有不少学子将《春秋》列为本经,这样看来,他选择《礼记》会更好一些。
等他吃完、喝好,又取了帕子净手,才去翻看五经的题目。看了《春秋》和《礼记》的题目,《礼记》的难度高一点,但是对他来说没什么差别,所以他选择《礼记》。
出题人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四道题,第一题的难度最大,之后三道不过尔尔。若是考生心态不好,看到这第一题,恐怕就开始慌了。
徐京墨准备先把后三题的草稿写出来,写了布置多久,他感觉手腕都酸了,虽然没写完,但是这天色已暗,再要答题需的要点了火烛才行。剩下的时间还多,他也不着急,干脆就收了试卷吃饭睡觉。
这号房的大小可真不友好,他才十三岁就已经没法打直腿睡了,看来科举要趁早,至少能少受些罪。
听着周边学子奋笔疾书的声音,他沉沉地睡了过去。这一觉睡的还算安稳,起来后活动了一下自己僵硬的四肢,吃了点东西,喝了点茶,才又开始答卷。
看了眼昨天的草稿,个别的地方修改了一下,然后开始誊抄。全神贯注的答题是注意不到其他事情的,等他誊抄完,手腕的酸涩感已经在提醒他休息了。放下笔,看回到第一题,题目是礼云玉帛学然后。
这明显是一道截搭题,徐京墨思量片刻,提笔写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
第一句出自《论语》,是孔圣人对礼的看法,什么是礼,不是礼物、也不是徒有其表的礼仪,礼的精神在于恭敬和尊重,这是一种精神内涵,更是一种文化观念。
明白这句的含义,自然也就知道为什么会选了这句与礼记原文搭在一起了。
第二句源自《礼记·学记》,是说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换而言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升自我、完善自己。
那么这题要怎么答呢?
徐京墨想了又想,这是问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所以答案就是学习是知晓礼的基础。理顺了思路吗,答起题来,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等他一口气写完这题的草稿,才感到五脏庙的抗议,取出米袋和菜干煮了一碗浓稠的粥。人在进食后会犯困,他看看时间还早,就靠在墙上小憩。差不多两刻钟后,他就清醒了过来,冲了一杯茶,小口的喝着。
感觉头脑清爽了以后,他提笔开始誊抄,一手端正的馆阁体,堪比印刷。
第一场的题没有难题、偏题,所以对于许多有实力的学子来说,这一场是分不出胜负的。三天两夜后,徐京墨走出了考院。
观言和随风见他出来,赶忙上去扶住他,观言偷偷吸了吸气,心里松了一口气,不是臭号。不过夏日里,一个狭小的号舍里捂了这么久,一身馊味臭也是免不了的。
回到府里,徐京墨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然后才去用膳。别看南宫云辞平日里冷冷清清的,但是安排起事情总是很细致的。
她看他神色轻松,也就什么都没问,只是陪着他用了晚膳,又让郎中帮他号了号脉。
等徐京墨再次进到考院,唯一的感觉是热。第一场考试时温度还算过得去,第二场考试就有些感觉不妙了。这天太闷了,让人感觉自己置身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徐京墨感觉这次的油布门帘一定会排上用场。
第二场的三道题,第一题是论,这其实是一种散文文体,要求士子自己对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而后得出自己的见解。这题对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极强。
第二道题是诏、诰、表各一道,这其实是公文写作,若是能通过乡试,就有机会为官,总不能连基本的公文都不会写。
第三题是判语,一共五条。徐京墨随手一翻,又见亲亲尊尊相关的题目,这题是“知情藏匿有罪”。
根据《大齐律》的规定,若是明知某人犯罪,依旧帮其藏匿,则有罪,罪之大小视情节轻重而定。若藏匿强盗等重罪犯,同犯者同罪;若藏匿轻罪犯,如小额偷盗,则罚银。
本朝主流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所倡导的“亲亲相隐”便是此题的关键,《论语》中曾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待实际的情况,官员要综合考虑情况再去判定,如是亲属间的藏匿,则会适当从轻发落,非亲属间的藏匿则按律执行。整体的要求就是既不违背法律,又兼顾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