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衙门对林家幼女失踪案非常关注,百姓们都不敢私下里议论,眼见街道人群沸腾,聚在一起谁都不认识谁,于是也纷纷大着胆子窃窃私语着新郎的伤疤。
底下人群的议论不免落入到迎亲队伍耳中,自然也落到了高头大马上的沈词耳里。
沈词母亲如何而故,这是沈家自来不会谈的秘事,沈家的迎亲队伍听到之后带着警告的目光射向多嘴的人群中。
前头的人群立刻噤声,后面的人群只关心贵人之间的秘闻,根本没接收到沈家目如刀割般的眼神,自顾自地在那里交谈。
青云收回视线,担心地看向自家公子,但见他面容如往常一般平静,没有对嘈杂人群中有任何怒意,也没有对老爷的任何愤懑。
这样的公子更让青云忧心了。
公子向来有事都会自己消化,从来不会说给别人讲,就连慈祥而和蔼的老夫人都没让公子打破心防,也没让温柔善解人意的表小姐走到他的心里,老爷一日又一日的忏悔也挽回不了公子……
青云眼圈泛红,只能寄希望于姜姑娘。
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绕了半个长安城才到了西南方的永平坊槐荫巷,鼓乐声愈加热闹洪亮。
姜家门前,姜尚带着小厮点燃起有如腰粗的红鞭炮,不多时,鞭炮声像是一串急促的鼓点骤然响起,噼里啪啦地炸裂开来。
迎亲队伍暂停在远处,在腾空而起的白烟雾中等待。
妹妹高嫁,同僚们都开始对他客气起来,姜尚理应高兴的,但转过身就看到好兄弟谢叔则怅然若失的神情站在热闹的人群中,姜尚心里止不住地失落。
虽说沈家门第高,可他打心底里希望妹妹能够嫁给谢叔则。
且不说他比妹妹大七岁,就看在谢叔则为了让他们家人包括宝依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一百两银子,将妹妹那一百张并不怎么画技高超的画全数买了下来,姜尚就能看出好兄弟是真心喜欢妹妹,愿意付出一切的。
沈大公子能做到这些吗?
不用问,姜尚都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一句“不会”。
思想间,代表着“长长久久”的九串鞭炮放完了,呛人遮人眼的鞭炮也散了,迎亲队伍来到了姜家正门前。
新郎官下了马,礼官开始主持迎亲仪式。
对于一面都没见过的女婿,苏园园和姜有才两夫妇面作镇定地受了三拜,之后乐呵呵地叮嘱沈词待女儿好一些。
持着团扇的宝依余光打量不到身边人的神情,只听他好似用着恭恭敬敬的语气回了一句:“请岳父岳母大人放心。”
宝依也不知道他说句话时的心想,但无论如何,她今日就成他的妻了。
拜过爹娘之后,宝依上了彩轿,听了沿途一路的铜鼓锣声,在霞光铺洒长安城时到了沈家。
之前只在永兴坊坊口等过沈词,并没亲眼见过坊内的雍容贵气,然而这次宝依光借着余光都能感受到周围风景与建筑的精致与气派。
之后,宝依跟着礼官的讲解完成了一系列拜客敬尊长的礼节,真是繁琐而累人。
想到这样偌大的沈府有不少的礼数和人情世故要学会处理,团扇后的宝依开始替自己捏了一把汗!
沈词先去见客。
穿过游廊、月亮墙和一个大花园,宝依被扶去了后院。
新房这边准备好的时候,宝依听到侍女说沈词来了。
不光如此,他身后还跟着好些个新房观礼的女眷。
女眷这边为首的是宝依曾经见过的沈锦书,另有沈家两个庶女沈迎玉和沈玉茹,以及来自沈词二叔母所出的三个女娘。
这些都是宝依从今天开始会常打交道的女眷,而此刻女眷们的眼神都在身穿绯红衣袍的新郎官身上,等着看新娘会不会收到却扇诗。
团扇可不是简单的装饰物,新郎官要想请新娘却扇,必须做却扇诗以表诚意才可。
沈词的母亲白氏喜欢诗,是长安城当之不愧的才女,可就因为一首流传京城的诗歌与姣好的面容,不管她愿不愿意就被沈仆射娶回了家门。
沈锦书记得白氏自尽后,表兄将母亲所作诗词全都烧了,即便入了国子监学士要求作诗,可表兄宁愿遭受夫子的责罚也不作一句。
可姜家人都没有打听别人家如何如何的兴趣,宝依也不知道这些。
她只知道将团扇持了一路的手腕早就酸了,而眼下等了许久,也没等来一首却扇诗。
持着团扇的手微微弯了弯,试图缓解僵硬的手腕。
沈三娘沈迎玉以为她是要自己拿掉团扇,脱口而出打断宝依的动作:“姜姑娘,这不成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