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捐舔了下嘴唇,眼里透着不安:“爸能同意咱领养别人家孩子吗?”
张万尧嘴角的括弧就没放下来过:“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抱上孙子,其他可懒得管。”
唐捐还是不放心:“算了,还是我自己问,你说得我不信。”
小崽子叽里呱啦一晚上不消停,张万尧身子前倾封住他的嘴,唐捐一个激灵把人往过推:“你疯了吧,流感是会传......”
他话还没说完,张万尧的唇又重新压了上来,灵活的舌头在他温热湿滑的口腔游走。
□□累的唐捐裹了被子就睡,再也不嗷嗷喊不困了。
言魅案庭审前三天,雷冥在《法制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严重网络暴力行为频发与刑法规制失位的治理困境》的文章。
文章一经发布,立马被人传到了网上,引来众多法律大V和其他律师法学家的广泛讨论,网友们也积极参与话题,吆喝着要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打击肆意侮辱诽谤他人的键盘侠。
唐捐看到这篇文章是在祁老家的小阁楼,最近案子要开庭,他就没在宴庭住,省得挨操,也不想把流感传给老东西。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网络暴力治理的三难:立案难,取证难,定损难,提出当前网络暴力治理的配套立法不健全,呼吁出台《反网络暴力法》。
诽谤,侮辱作为自诉案件,在搜查相关证据时,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被公开示众,而施暴者的个人信息却被充分保护,这都什么荒唐道理。
面对频繁发生的网络暴力,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在事中及事后的个体维权,平台规制以及网民等行为方面都缺乏明确的行动依据。现有治理资源呈现出零星分散,缺乏系统等特征,导致各主体面对网络暴力时难以明确畅通地有所作为。
《反网络暴力法》应该建立网络暴力预防,监测,处置,制裁,救助的全链条治理框架,在治理过程中将技术手段和规范要求相结合,明确监管部门的具体权责,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细化犯罪分子的责任承担机制,完善用户的网络行为规范。
…… ……
在具体细节方面,雷冥提出,切实加强当事人保护主义的理念,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和扩散,在现实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暴力对当事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网络暴力遏制在网络社会中,避免其次生影响传导到现实生活并且在发酵扩散之后对当事人产生二次伤害。
在治理网络暴力的过程中强调多元协同,主体多元指的是,国家主体和非国家主体相互探索治疗优势,形成公权力跟私权利的协同治理,必要的时候,政府也应该下放治理权限,加强民间机构对网络治理的规范,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自由互联网生态内的具体责任及权力范畴。
最重要的是明确网络暴力监管机构的核心职能分配,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机制与首发溯源机制。将造谣人和传谣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完善上架视频审查监管制度。
关于《反网络暴力法》的制定,雷冥建议在侮辱罪,诽谤罪中增加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档次,配置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升档法定刑。
…… ……
文章很长,有三万多字,算是一篇小论文了,其中最能激起反响的,就是雷冥提出网络实名制,别躲在电脑后面装神弄鬼。
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持怀疑态度,说网络实名制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容易被人肉,对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来说,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漏,引发一系列犯罪,这比网暴更可怕。
而且,网络不仅是民众吃瓜娱乐的场所,也是监督国家各项公共事件的唯一场所。
一刀切的实名制会影响公民的言论自由,大家都怕被制裁,集体噤声并不是好事。
相比于网络实名,大家还是更倾向于现在的非实名,更有很多大V表示,一旦网络实名,必将导致中国的网民向国外运营商和服务器转移,导致网络流亡,得不偿失。
当前网络环境,那些愿意出卖个人隐私去博得流量的网民虽然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人愿意做一个隐形人,看视频从不点赞转发也不评论,对这样的人来说,要求实名制,无疑是掀开他身上的那层隐形衣,他自然不乐意。
对那些本身就嘴贱爱咬人的网民来说,光实名制可堵不了他们的嘴,立法有限,就算实名了,法不责众,照样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更有法律博主提出,当前我国网络暴力现象反复滋生的根源在网络素养的培养缺位。说白了就是教育失责,相比于网络刚流行那会儿,现在的网友越来越低龄化,受教育程度也不比当年。
大学里也不培养相关人才,零散的新媒体专业也都只是希望借助新媒体这个风口,创造其他的利益,唯一跟教育沾边的互联网教育专业,结果是教远程教育的。
缺乏最根本的师资,学校的主要任务呢,还是想让同学们考上理想的学校,对网络素质教育这块重视不足,基于此,网络上的那些奇葩发言也就见怪不怪了。
面对大量没有实证的碎片化信息,很多人缺乏理性的辨识能力,容易盲目跟风,自认为很公正,对不符合自己预想,跟自己的立场相左的观点和意见无脑攻击,尽最大可能释放自己心中的恶。
同样也因为缺乏网络专业化素质教育培养,对互联网上的那些意见领袖的话执迷不悟,等到风向发生逆天反转,又调转枪头对准另一波人。
有人说网友素质不行,有人说平台的责任更大。
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网友发布的任何信息都是经审核后才能跟广大网友见面。纸媒落寞,自媒体登场,频频登上热搜,继而衍生出自媒体经济。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各大媒体精通大数据算法,牢牢把握网友的喜好,主动迎合公众的情绪需求。
互联网时代,多的是把人捧至云端,又踩在脚底的故事。
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的戏码不断上演,同样,舆论的力量把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捧至神坛,待流量耗尽,又是一片嘲讽。
当然了,对于那些形成庞大韭菜群的项目来说,持续有效地拱火,才能使一块蛋糕越做越大,,相关利益线上的人才能继续坐享其成。
平台就是在这些利益角逐中分得一杯羹,不断刺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制造道德焦虑,强化各种社会阶级冲突,贫富差距,性别,婆媳,二次元,法律,等等,轻而易举就可以发起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持续攻击,直到把那个人拉下神坛,直到新的热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