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寻金台 > 第45章 查账

第45章 查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样恐怕会引起骚动。”刘朗回到:“大人的意思,卑职有些不明白。”

孙正德叹了口气,说:“杨在清此人虽然行事乖张又卑鄙,但也确实是个高妙的人,他现在在干嘛?”

“卑职正要向大人禀报。”刘朗道:“杨在清非要去查临安这几年的账册,属下拗不过,他若是不去查账,就要带着大夫来看大人。”

“查,让他查!”孙正德撇嘴道:“看他能查出出什么东西来。”

“还是大人您想的周到。”刘朗到:“在他们来之前,就料到他们一定会查临安的账册。”

“你看。”孙正德双手拍了一下扶手,眼也不睁地说:“这次来的这几个人,那个裴衍,皇上身边的,什么什么将军来着?”

“大汉将军。”刘朗补充道。

“对!”孙正德伸手指了一下天空,接着说:“说是派来镇压倭贼,但临安有倭贼来犯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偏偏这个时候来是干嘛?这不就是明摆着么。”

“还有那个季叙白,他老师不是内阁次辅么,明摆着他是内阁的人。这政策虽说是阁老提议的,可能不经过内阁吗?”孙正德睁开眼睛,看着刘朗说:“这俩人立场清晰身份明确的,唯独杨在清,谁也说不好他是来干嘛的,可偏偏这样,最难办。”

刘朗弓着腰站在一旁,“那大人您还按照她说的办。”

“没人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既然没有确切的事情,那就证明他什么都能做。”孙正德摆手招呼刘朗过来近一些,接着说:“上头的人都放了鱼饵在这等着钓大鱼呢,谁这个时候冒出来,谁完蛋!杨在清既然敢这么做了,左右不过一好一坏两种结果。”

说到这儿,孙正德拍了拍刘朗的肩膀,说:“临安若是废了,大启也完蛋了,他们还是有分寸的,你刚不是说杨在清说养殖先放一放,单拎出来税赋跟分地的事情吗?”

“是,卑职听杨在清的意思,是让百姓出来做自耕农。”

“他都给我们台阶下了,我们当然要顺着他的意思来。”孙正德说:“临安本就是大启粮食生产最大的地方,让一部分老百姓去种粮食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这样还统一好管理了。”

“话是这么说,但这几件事同时在临安推行,不可行。”刘朗皱眉道。

“这样。”孙正德招招手,说:“杨在清说什么你都照办,但是养殖,不放。”

刘朗面露难色,疑问到:“还请大人明示。”

“杨在清说的养殖先放一放,我们就抓着这个不放,告示还是按照杨在清说的写,砍树就让他去砍,实在不行,你派人跟着杨在清去帮他砍树,但你要背着杨在清放出消息,把朝廷要大张旗鼓搞养殖的事情,说出去。”

“那这不乱了套。”刘朗问道。

“果然是书生之见。”孙正德双脚踩实在地上,坐直看着刘朗说:“乱了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事情是杨在清非要干的,我病了有些事情处理不及时,手下的人又不敢抗旨,只得迫不得已跟着朝廷下来的人,以为是个可信任的,结果谁能想到?最多说个玩忽职守,扣点俸禄,杨在清不一样,她是朝廷的人,我们得罪不起,责任他是大头。”

孙正德停顿一下,给刘朗留了个思考时间,接着说:“何况那个裴衍不是在这吗,带着兵的,怎么能乱套。”

“还得是大人想的全面。”

“跟着我还能让你栽跟头?”孙正德说:“你回去的时候告诉杨在清,我病的实在起不来,也不方便见客,心意领了,我这不缺大夫。”

*

那边杨一寻跟着王贵同进了南账房,随手拿起架子上放的卷轴打开。

“公公,这个是大启五年的正月的账册。”

杨一寻抬眼看向王贵同,王贵同接着说,“这层架子上摆的,全是大启五年的账册,从正月到腊月的都在这,那年是个丰收年啊。”

“王县丞记性真好。”杨一寻放下卷轴,问道:“王县丞是哪一年任职来着?”

“大启五年。”

“怪不得,原来是新官上任啊。”杨一寻一边说一边在账房内训视,“近两年的账在哪?”

“在这边。”王贵同说着,走到靠墙的架子上,捧起一摞卷轴,放到桌子上,“都在这了。”

杨一寻看着王贵同有条不紊地动作,从容不迫的神态,果然是有备而来。

正要开口,有人推门进来。

裴衍长身而立站在门口面无表情。

刘朗还真把人找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