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初夏早早地来到了公社。只见公社大院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或站或坐,拿着小板凳、笔记本,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初夏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不一会儿,农学专家在公社干部的陪同下走进了会场。专家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
专家先从当前农业生产的大形势讲起,强调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初夏听见他说:“咱们要想粮食产量高,就得按科学的方法来。就像种玉米,要合理密植,太稀了浪费土地,太密了通风透光不好,都会影响产量。”
接着,专家详细讲解了不同作物的种植要点,比如水稻,要注意育秧的温度和湿度,插秧的深度和间距,还提到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大家要多注意观察稻田里的情况,发现有叶子发黄、生虫的,要及时处理,可用草木灰、石灰水等土办法,也可以用一些农药,但要注意用量。”
台下的人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点头,还有人认真地做着笔记。
一位大叔皱着眉头问:“专家同志,俺们那地肥力不好,咋整?”
专家笑着回答:“可以多施些农家肥,像牛粪、猪粪这些,也可以种些绿肥作物,增加土壤肥力。”
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围上去,继续向专家请教问题,初夏也挤在人群中,没想到前世上学天天听讲座,穿越七零年代还得听讲座。
真是人生如戏啊!
食品厂今天休假,听完课之后初夏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
初夏收拾好笔记本,随着人群走出了公社大院。一路上,她的脑海里还回荡着农学专家的讲解,那些关于科学种植的知识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她打开了新的思路。
回到家,初夏站在门口,望着眼前又穷又破的房子,心中五味杂陈。
土坯墙有些地方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泥土,屋顶的茅草也稀稀拉拉,似乎一阵大风就能将其掀翻。走进屋内,昏暗的光线让整个屋子显得更加压抑,几件破旧的家具摆放得杂乱无章。
初夏坐在那张摇摇晃晃的木椅上,从口袋里掏出自己这段时间在食品厂辛苦挣来的工资。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在她眼里却无比珍贵。
她仔细地数着,心里盘算着用这些钱来填补家里的哪些空缺。
首先想到的是屋顶,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摆满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根本无法好好休息。她估算了一下,买些新的茅草和修缮屋顶的工具,应该能花去一部分工资。但这样一来,其他方面的改善就会受到限制。
接着,她的目光落在那张破旧的桌子上,桌面坑洼不平,吃饭的时候碗筷都放不稳。或许可以买些木板,让陆续年帮忙修理一下,或者干脆做一张新的。可这又得花费一笔钱。
还有家里的照明,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根本无法满足日常的需求。要是能买上几节电池和一个手电筒,晚上干活或者出门就方便多了。
初夏越想越纠结,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可工资却有限。她想到自己在食品厂的努力,本以为能让家里迅速改变模样,却没想到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如此艰难。
这时,她突然想起了农学专家提到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如果能把家里的土地好好改良一下,种上一些高产的作物,说不定以后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可改良土壤也需要钱去买肥料和种子。
初夏陷入了沉思,到底该如何分配这些钱,才能让家里的状况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呢?
她决定先列出一个清单,把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排在前面。屋顶的修缮刻不容缓,否则一旦遇到暴雨天气,房子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桌子的修理可以往后放一放,毕竟还能勉强使用。而照明方面,先买几节电池应急,手电筒以后再考虑。
至于土地改良,她打算先向村里有经验的人请教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一些土办法来实现,尽量减少开支。
想到这里,初夏的心里稍微有了些底。
她把工资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起身走出家门,准备去找老支书和陆续年,听听他们的意见。
刚出门,初夏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有一块试验田。
初夏快步朝着试验田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她看到村里的农田里,村民们正按照传统的方式劳作着,虽然大家都很勤劳,但庄稼的长势却并不十分理想。她在心里默默想着,要是能把科学种植的方法推广开来,村里的粮食产量肯定能大幅提高。
不一会儿,初夏来到了试验田。眼前的景象让她微微皱起了眉头,这片试验田的位置十分尴尬,处在村子边缘的低洼地带,地势很不友好。
经过上一次的修整,没有了垃圾杂物,土壤已经好了不少。
尽管土壤状况已有改善,但这低洼的地势依旧是个棘手难题。一下雨,四周的水便会往这块试验田汇聚,导致庄稼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根系缺氧,生长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