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女官手札 > 第72章 左拾遗(3)

第72章 左拾遗(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衡站在朝列之中,目光落在李经彦身上,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瞬。

他自然明白皇帝的意图,今日这一出,实际上是将江南西道的财政问题扣在李经彦头上,从而顺势收回他的权柄。

李经彦是他一手提拔的人,情同父子,他怎能不惜才?

他心中思索着如何开口,替李经彦争取,但就在他抬眸的刹那,却撞上了皇帝望向他的目光。

那目光幽深,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威压。

李衡心中猛地一沉,刚要出口的话,终究还是咽了下去。

他懂了。

皇帝今日在朝堂上的布棋,真正的目标并非李经彦,而是他。

看着跪地的李经彦,目光冷淡,淡淡道:“既然你自己也知愧对朕,那便不必再管江南西道的财政了。”

李经彦的手指微微收紧,心中已然明白皇帝这一步,毫不犹豫地俯首:“臣不过一介粗人,承蒙圣上厚爱至今,实不敢居此高位。”

他语气恭敬,话中带着对皇帝的感激,同时也在顺势而退。

他本就不愿再执掌财政,如今皇帝主动借机收权,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看着他的态度,满意地点了点头,缓缓道:“你还是继续管军务,朕另派一人去管财政。”

朝堂之上一片静默,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接下来的安排。

皇帝缓缓道:“苏庭灯。”

朝列中,一道身影走出,拱手叩拜:“臣在。”

皇帝看着他,缓缓道:“你去江南西道,担任布政使。”

殿中静了一瞬。

关宁微微抬眸,视线落在那个站出来的人身上,心中微微一动。

炎州刺史苏庭灯,他在她离开这三月里,已被召回京。

陛下原来早有此手。

苏庭灯躬身谢恩,神色平静,仿佛对此早有预料。

朝堂之上,右相徐勉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弯起。

果然,皇帝这一手,是冲着左相去的。

一步棋,看似打在李经彦身上,实则是冲着李衡的权柄而来。

一个布政使之位,看似简单,却已然将江南西道的财政实权收回。皇帝不会贸然拔除左相,而是如细水长流般,一步步削去他的力量。今日这一手,虽未伤筋动骨,但却已经让李衡的势力受损。

李博的脸色铁青,李衡神色不变。

李衡站在一侧,神色未变,依旧沉稳如初,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徐勉看着,心中暗暗嗤笑。老狐狸,果然还能沉得住气。

但不论如何,皇帝的这一步,已然落定。

***

殿内静寂无声,唯有殿侧檀香徐徐袅绕,带着一种沉稳而悠远的气息。

皇帝缓缓收回目光,轻轻侧首,视线落在殿侧女子身上。

“关宁,你至宣州三月,松吴江堤坝一事可曾查清?”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似是寻常问询,实则所有人都听得出,这才是今日朝议的最后一事。

坐在殿内在一侧记录的关宁轻轻阖目,再睁开时,已恢复了波澜不惊的神色。她从容走出朝列,步履轻缓,却极有分寸,直至李经彦身侧,才俯身一礼,声音清而稳:“回圣上,松吴江堤坝一事,臣确已查清。”

她没有提政策,没有去说宣州调拨的赈灾银问题,而是直言灾情,直接道出——

今年江南百姓,连逢水患春汛、端午汛、伏汛,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沿江两岸,饿殍遍地,哀鸿遍野。

她并未夸大,只是以最平静的语调,将事实一一道出。

然而正是这份平静,让殿中众臣心头微微一紧。

关宁垂眸,继续道:“宣州百姓因水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有些村县疫病未清,饿死于江畔的孩童不计其数。至于松吴江一带……”

她顿了顿,才道:“臣至堤坝之时,已无完好之处,塌陷之后,江水倒灌,沿岸百姓逃无可逃,尸身沿堤堆积,皆是骨瘦如柴。”

她的声音没有任何波澜,却清晰地将那副地狱般的光景,呈现在所有人的脑海之中,犹如沉重的石块投入湖面,激起殿内阵阵涟漪。

皇帝的指尖缓缓摩挲着御案边缘,眸色微敛,脸色悲痛,终是未发一言。

大臣们亦是沉默片刻,有人面露痛色,有人抬袖拭泪,甚至有人低声叹息。

这朝堂上的老狐狸们,果然懂得揣摩圣心,如何传递情绪。

关宁看着他们的反应,心中暗道。她知道,自己说对了。

皇帝要的,正是这样的场面。

情绪已酝酿至此,关宁这才开口道:“松吴江堤坝并非人力有意破坏,而是因接连灾害,百姓无力自顾,募工修堤之人多已饥寒交迫,堤底夯实得不牢,终至塌陷。”

她没有将问题引向政策,而是直指民生疾苦灾情横行,百姓无以为生,连一座堤坝都无法修稳,塌陷只是必然的结果。

言罢,她微微抬眸,看向御座上的皇帝。

皇帝静静地看着她,眼底的情绪晦暗不明,唇角却微微弯起一丝极浅的弧度。

果然,她的棋跟上了。

满朝皆知圣上睿智,圣上仁爱,圣上关怀百姓疾苦,而非政策有失。

他满意地扫过群臣,看着他们或痛心、或哀叹、或拭泪,心中已有定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