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女官手札 > 第50章 湖州与宣州(2)

第50章 湖州与宣州(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关宁低头抿了一口茶,脑海中迅速整理起线索,她抬眸看向魏府,眼中思绪复杂。

几句闲话中,她已确定一件事——魏翰或许不直接掌握证据,却必然知道关键线索,而他与沉船的关联,很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看来,得等到戌时之后,与这位魏大人好好谈谈了。

关宁在心中默默思忖,目光冷静而笃定。

*

晌午,湖州刺史府厅堂中布置得精致雅致,席上佳酿满斟,主位上的周璟脸上挂着一贯的和善笑容。

魏翰步入厅堂时,面上带着恭谨的笑意,心中却多了一分戒备。

“魏度支,快请坐!”周璟笑着起身相迎,“这些天听闻魏度支前些日子刚才象山回到明州,象山军情还好吧?”

魏翰忙拱手回礼:“大人客气了,象山前些日子和倭寇大战胜利,这还得靠大人们在后面提供的军需保障及时缘故。”

周璟爽朗一笑,挥手让人斟酒:“魏度支谦虚了,没有度支运送及时,哪能有前方将士的顺利局面。在本官眼里,魏度支是个值得倚重的栋梁之才啊。”

魏翰听着这番话,心中微微一紧,嘴上却依旧谦逊:“大人谬赞,翰不敢当。”

酒过三巡,周璟状似无意地提起:“说起来,宣州那位刺史最近可真是劳心劳力,为了赈灾粮草的事,三番两次派人来向湖州求援呢。”

魏翰眉头微微一蹙,放下酒杯,不动声色地问:“宣州刺史为何向湖州借粮?难道江南西道的粮草供应不足?”

周璟轻叹一声,摇头道:“不足倒未必,只不过灾情连年,总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谁也不敢说完全无虞。按理来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偏偏借得多了,我湖州也不是一个无底洞啊,如果不借,未免让人觉得我们这些同僚之间不够和气,这多多少少也是借了不少,但是也填不了郎溪那个大窟窿。毕竟,今年春汛的时候,那儿出了些意外吗?”

魏翰倏然抬眼,眼底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恢复了平静:“翻船之事,责在下官。”

“可这次不同,翻覆的是运往郎溪的赈灾粮船。魏度支,你也该明白,这事情若追究起来,只怕不简单。”

“如果上面怪罪下来,本官定会如是禀告。”

“魏度支,粮船翻覆这样的事,往年难免发生,朝廷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魏度支,不必这样。”

魏翰一愣:“周大人的意思是?”

周璟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宣州刺史曾派人告诉我,说粮草不够,只能用赈灾银去补买粮草,这灾年,粮比钱贵。这一操作看似无碍,可实际上导致郎溪等地直接断了银两,宣州那边这事做的的确不好。”

魏翰脸色变得难看,周璟这一番话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他,不要多管闲事。

“周大人所言极是,宣州那边确实是管理不当,未必有意导致,下官定会如实说明。”

周璟摇摇头,笑容中透出几分不屑:“魏度支,当年你赈灾做得好,可毕竟这难以独善其身。”

说着,他站起身,背对魏翰缓缓道:“有些事,若朝廷追究下来,恐怕大家都脱不了干系。与其到时候互相扯皮,不如提前把人情理顺,你说是不是?”

周璟见魏翰沉默,轻笑一声,举起酒杯:“魏兄莫要多想,我不过随口一说。你我同僚一场,该为彼此分忧才是。若上面真追究起来,大家都不免会被牵连。”

魏翰抬眼看着他,眼底闪过一丝复杂之色:“周大人说得极是。只是,这些年来,灾情频仍,江南的负担本就不轻。若上头真要追查,我等该如何自处?”

周璟意味深长地说道:“魏兄多虑了。只要账本清楚、上下无缝,即便出了点小差池,谁又能说什么呢?”

魏翰听到这话,心底更是凉了一截,他起身拱手:“多谢大人提醒,下官会铭记在心。”

“铭记就好。”周璟微微一笑,拍了拍魏翰的肩膀。

*

戌时一刻,明州城的街头行人寥寥,茶摊旁的灯笼微微摇曳,映出一圈昏黄的光。

摊主妇人正收拾碗盏,忽而抬头,看到熟悉的身影。

“魏大人,”她微微一笑,声音中透着几分恭敬,“今日有位娘子等了您一整天。”

魏翰停下脚步,转头看向茶摊旁的另一张桌子,一个陌生的女子正安静坐着,披风微敞,露出风尘仆仆的模样。

“等我?”魏翰眉头轻蹙,语气里透着几分探询。他缓步走到妇人身边,目光却始终停在那女子身上。

关宁微微一笑,站起身行了个礼:“魏大人,不如坐到这边来谈谈。”

魏翰未立即回应,而是转头看了妇人一眼。妇人低声说道:“她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直等着。”

魏翰的神色依旧平静,但目光中已有了几分审视与戒备。他沉吟片刻,最终缓缓点头:“既然如此,那我便听听娘子有何指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