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距离除夕不到一天,从昨夜开始,天空开始飘洒鹅毛似的大雪。积雪压垮了工地围挡的彩钢板,露出里面灰败的混凝土骨架。雪粒子裹着水泥灰在工地上空盘旋,塔吊的钢索在狂风中摇晃,发出吱嘎的呜咽。
阜城项目位于望海市的团白湖畔,“湖畔雅居,尊享自然”是他们的广告词,发现蒋威尸体的109国道就在附近。许多人被忽悠着买了这里的期房,却因为屡屡停工,入住遥遥无期,房贷却还得接着还。
工人也并非有意罢工,如果不是被压榨到了极限,这些任劳任怨又沉默寡言的劳动者们很少会选择反抗,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就是命根子,没有几个人愿意冒着一无所有的风险做那个出头鸟。
所以,谁受益了呢?
施工现场冷冷清清,三十几个工人挤在漏风的工棚前,裹着结冰的军大衣,冻得发紫的手指攥着褪色的讨薪横幅,呼出的白雾里带着劣质烟草的呛味。警车在前开路,领着爆破队长驱直入。不知谁喊了句“当官的来了”,人群突然像被惊动的马蜂般涌来。
彼时在审讯室里,郭子军的沉默让应泊立刻反应过来,自己猜对了。他同路从辜对视一眼,心中有了打算,结束审讯,暂时将郭子军收押进了看守所。
痕检在郭子军家中发现的血迹,经检验,确认属于钱文焘。民警们将郭子军的照片拿给汽修厂老板指认,也确定就是他在一月九号当天将车送来了这里。
民警将郭子军从警车后排押解下来,推搡着前行。现场中央,应泊仰头望着密集分列在一起的高层大楼,一时只觉得像是一排排黑压压的棺材,他暗自嘀咕着:
“哪个设计师出的方案……”
路从辜在他身边站定,跺掉鞋子上的冰碴,抽了抽被冻得通红的鼻翼:“……不冷么?”
“还好,我不怕冷。”应泊把手从口袋中拿出来,贴在路从辜脸颊上,“很暖和,是不是?”
暖意顺着毛孔渗入皮肉,让人忍不住贪恋地贴上去,路从辜稍稍偏了偏头,追逐着这一点温暖。他们不是第一次一起过冬,很久以前,应泊的手就是暖洋洋的。每周一升旗时两人因为个子高站在队伍最后一排,应泊会悄悄牵住他的手揣进自己口袋里,等班主任绕到身后再松开。
郭子军被推至二人身后,因为戴着手铐和脚镣,他步伐踉踉跄跄的。应泊好心地搀住他,还不忘关心一句:
“怎么样?看守所有点冷吧?”
或许是看出应泊过于假情假意了,郭子军相当不爽地甩开他的手。
路面满是水泥残渣,是商砼车漏浆留下的痕迹。应泊被冒犯也不恼,用脚尖踢开那些残渣,颇为自得道:
“以前在三部的时候,因为业务,也了解过一些工程相关的事情。商砼车漏浆需要添加速凝剂,正是藏尸的最佳时机。”
他转向郭子军,面上的笑意甚至有些残忍:
“你要是不说,我们只好把整片楼都炸掉,总能找到尸骸。”
“……这么多,你们炸得完么?”郭子军一个寒战,看向别处,“而且,他们愿不愿意让你们炸,也是问题。”
的确,当着这么多工人的面炸楼,不可能没有半点阻力。爆破队架设炸药时,两个青年工人突然躺在混凝土柱前。他们的衣服袖口磨出毛边,脚趾从开裂的胶鞋里探出来。
“要炸就先炸死我们!”年轻些的男孩声音发颤,“这楼要是塌了,工钱更没指望了!”
路从辜向身后使了个眼神,数个民警上前,要么抱腰,要么抬腿,合力要将二人架走。思忖片刻,应泊从口袋中取出证件,放在混凝土预制板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找到尸体,我担保你们拿到钱。”
话说得轻飘飘,郭子军却如遭一记重锤,膝盖一软。在他眼里,这位高个子的检察官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说话行事却老练毒辣,不像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书人,倒有种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的,混不吝的狡黠。
风雪突然尖啸着掠过钢模板堆,人群骚动起来,几个年轻工人抱着赌一赌的心态,举着铁锹围上来:“这可是你说的!”
“嗯,我说的。”应泊含笑颔首,“讨不回来,我自掏腰包赔给你们。”
爆破队将螺纹钢插进预设爆破点,工人们或站或坐,焦躁地向爆破点望去,远处水泥灰浆飞溅,一整年付出的心血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冲击波掀起的雪雾中,应泊转过头,发觉郭子军浑浊的眼泪在皱纹里冻成冰线。
“怎么,还不肯说吗?”他好整以暇道,“要是找不到,我就不保证还愿意出面帮忙要钱了。”
自然是施压的手段,就算真的找不到,也不可能让这群工人空着手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