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纷纷从玻璃窗上流淌而下,冲刷掉半面水雾,映照出身后的景象:路从辜在柜台停了停,似乎被什么吸引了注意。发觉应泊在透过玻璃窗反光观察自己,路从辜直接迎上他的目光,又挑了挑下巴,才让应泊老老实实地低头继续吃饭。
两个人拣出的所有货品都放在了同一个筐里,结账的时候自然也是一起结。方才是应泊一直拎着筐,也就理所应当地由他付钱了。
AA?好像压根没有锱铢必较的必要,至少应泊自己没想到这一点。他手上机械地搅着便当,大脑却又开始回想起许多细节来,不仅仅是这些时日来被坦然接受的示好,方才自己结账时路从辜也双手抱臂选择了默许,一点也没有跟他抢着结账的意思。
“……居然也不跟我客气。”他往嘴里塞了一大口饭,才压住上浮的笑意。
虽然对于收入稳定的成年人而言,朋友之间本就不必在支出上计较太多,但那也是建立在“我们的相处和资源置换会长久且平等地延续下去”的信任上,就像应泊之所以舍得大度地送张继川价格以万起算的名表作为礼物,也是因为张继川虽然自己活得糙,但帮他加车油、请客吃饭和社交消费出手从不吝啬,处处要彰显“看见了没,他有我这个冤大头富二代朋友”的气派。
而且,当时那个相亲的女孩说得确实有一定道理。张继川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为了感谢应泊对自家傻儿子的照顾,时常暗示他有需要随时开口。不过,都被应泊以工作特殊不方便为由委婉拒绝了。
两个心智和品德都健全的人愿意“占对方便宜”,本身就代表是在默许出现有来有往的牵绊,至少彼此从最简单的经济层面就算不上两不相欠。
总算为自己找到了一些足够支撑观点的论据,应泊的片刻失落才融化成一湾暖流——他又自信了。但警惕心也没有放任他得意忘形,还在心底小声地叫嚣:
“啧,书呆子,不要再用你的刑诉思维分析因果关系了,你明知道他不是那种可以套书本理论来相处的人。”
他自己哄自己玩了许久,路从辜才抱着一个大盒子回到桌边,自己从中取出几板糖,剩下的全给了应泊:“喏。”
糖是那种以前的小卖部很常见的胶囊似的香芋味奶糖,一吃就停不下来。应泊高中时中午吃完饭就会到学校里的小卖部转转,揣一些奶糖到教室里。等到上课,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他和路从辜两个人在下面低头嚼个不停。
他饶有兴致地拿起一板左看右看,讶然道:“这么老的牌子,现在还有卖的?”
“有需求就有供给。”路从辜咬了一大口饭团,闭着嘴细品,“没热好,里面还是冷的。”
“好老,咬不动。”应泊皱着眉头咽下嘴里的牛肉,又把其余的都夹到路从辜碗里,“给你吧。”
恰恰相反,牛肉是这碗便当里唯一算得上美味的配菜。路从辜虽然仍然面无表情,但眼神里明显多了一丝不满:
“别挑食。”
“我又不是第一天挑食了。”应泊嘀嘀咕咕地,“……也是,人总会变的。”
“嘟囔什么呢……”路从辜瞟了他一眼,摇摇头,三两下把牛肉块都打扫干净。应泊转为一副笑吟吟的神色,道:
“忘了问,叔叔和爷爷奶奶还好吗?”
“都挺好的,我爸快退休了,现在在省厅。爷爷奶奶都回了郊区的老房子,不在望海市区,家里只剩我一个人。”
话到此处,路从辜不着痕迹地住了口,自己也在思考最后半句到底有什么说出来的必要,总不可能是在邀请。应泊把他的反应尽收眼底,忍俊不禁,接着问:
“我本来还想问你为什么会做刑警,我以为你也会去禁毒。”
“我爸说禁毒太危险了,家里有他一个遭人恨的就够了,而且父子在相同的系统……晋升也不方便,所以让我走爷爷奶奶的路。”路从辜直白地解释,“什么警察不是警察啊,他的原话。”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他们也会被检察院的人训,跟我们一样,哼。”
“我可没训过,毒品犯罪证据审查相对宽松一些,基本一抓一个准儿。”
“哦——”路从辜的尾音拐了几个弯,“那就是只跟我们刑警队过不去?”
“原来在你眼里,我这叫跟你过不去?”应泊装模作样地瘪瘪嘴。路从辜抢在他吐出下一句话之前打断他:“打住,我已经下班了,不管你现在说什么,我都不会听。”
应泊紧紧地盯着他的脸,双眉紧蹙,似乎纠结了很久,才为难地开口:“啧……真的不想听吗?那我就不说了。”
路从辜被他盯得心里发毛,谨慎追问:“……要说什么?”
“不说了不说了,真的不说了。”应泊高深莫测地摆摆手,用米饭塞满自己的嘴,“我在学着慎言。”
这一出欲擒故纵,成功让路从辜更狐疑了,他一把按住应泊的双肩,迫使其面对自己,还不停地摇晃:“别吃了,快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