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江南之行后,萧逸轩与沈清婉带着满满的幸福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返回了皇宫。一踏入宫门,熟悉的庄严与忙碌扑面而来,两人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治理之中。他们深知,唯有不懈努力,才能让国家的繁荣延续,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萧逸轩已端坐在御书房,开始审阅各地呈上的奏折。他神情专注,逐字逐句地阅读,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点头。遇到重要的事务,他会在一旁详细批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决策方向。
沈清婉也并未闲着,她穿梭于后宫之中,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项事务。她关心着每一位宫女和太监的生活,对于生病的下人,她会亲自安排太医诊治;对于有困难的宫女太监,她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照顾。在她的管理下,后宫秩序井然,一片祥和。
处理完后宫事务后,沈清婉来到御书房,与萧逸轩一同商讨国家大事。他们并肩而坐,面前的桌上堆满了奏折和文书。
“陛下,近日收到的奏折中,关于兴修水利的建议颇多。如今正值春季,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沈清婉拿起一份奏折,递给萧逸轩。
萧逸轩接过奏折,仔细阅读后说道:“朕也正有此意。水利乃农业之命脉,兴修水利不仅能保障农田灌溉,还能预防水患。不过,此事需谨慎规划,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两人就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从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到施工队伍的调配、物资的筹备,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们还将朝中的水利专家召集到御书房,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水利建设方案。
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一些守旧的官员,因循守旧,对新政策持有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在朝堂上,他们纷纷进言,试图阻止新政的实施。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如今推行的新政,恐会扰乱国家的稳定,还望陛下三思。”一位年迈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萧逸轩耐心地解释道:“爱卿所言朕明白,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我们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如今推行的新政,皆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国家才能不断进步。”
沈清婉也在一旁补充道:“诸位爱卿,我们并非盲目改革,每一项政策的推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会在推行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其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希望大家能够以大局为重,支持陛下的决策。”
在萧逸轩和沈清婉的耐心劝说下,大部分官员逐渐理解并支持新政。对于那些仍然顽固不化的官员,萧逸轩也并未强行打压,而是安排他们到各地去实地考察新政实施后的效果,让事实来说服他们。
在教育萧煜的问题上,萧逸轩和沈清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重视。他们深知,萧煜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因此,他们不仅注重培养萧煜的学识,更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每日,萧煜都会在皇家学府中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等知识。下课后,萧逸轩和沈清婉会亲自教导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与大臣们沟通交流,如何关心百姓的疾苦。
“煜儿,身为一国之君,要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萧逸轩语重心长地对萧煜说道。
萧煜认真地点点头:“父皇,儿臣记住了。儿臣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像父皇一样的好皇帝。”
沈清婉温柔地抚摸着萧煜的头:“煜儿,除了治理国家,还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待身边的人要友善,对待大臣要公正,对待百姓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