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盘点历史,开局为始皇澄清谣言 > 第31章 汉初三杰

第31章 汉初三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洪武年间,被天幕提及的朱元璋骄傲的挺起了胸膛,对着大臣们嫌弃的说道:“咱就跟汉高祖学习了,你们也要和汉初的大臣们学学为臣之道,看看萧何,再看看张良,还有其他的开国功臣,咱也相像汉高祖对待臣子一样对你们宽容,但是你们也要知道好歹知道吗?”

大臣们:“臣等谨遵圣喻。”

声音整齐划一,听起来却有些委委屈屈的。也难怪这些大臣如此,因为他们觉得朱元璋和刘邦比起来脾气太差,汉高祖刘邦对待手下干活的大臣态度温和,出手大方(划重点),除了弄死异性王之外朝臣并无伤亡,而朱元璋给他们乏的俸禄,除了能填饱肚子就再无多余的了,连家人都差点养活不起。如果不是两朝相隔年前的时间,大臣们都想去汉朝给汉高祖干活儿了。

【当然,刘邦最后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他本人知人善任的能力,也不离开拥护支持他的人杰们,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刘邦的谋臣,后勤保障和军事统帅,对汉朝的建立和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人分别是张良、萧何和韩信。

刘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足智多谋,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夺取天下,刘邦继位后封其为留侯。刘邦多次感叹自己因为有张良这样优秀的谋士在身边辅佐,胜利也是理所当然。反观项羽,明明身边有同样优秀的范增,却因为自己派人食用的离间计而猜忌,果然是竖子不足以谋。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在沛县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好的不得了。萧何做为刘邦的后勤部长,在刘邦外出打仗时留守后方,安抚人心,输送粮草,保证了汉军后方的稳定和充足的物资补给,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就是刘邦给萧何的评价。刘邦登基后,萧何名列功臣榜第一,被任命为丞相。

而韩信原本投奔的是项羽,但是先前UP主说过了,项羽这个人用人唯亲,韩信自知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便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最开始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的军事才能,让韩信做了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韩信看刘邦不重用他,就又跑了,之后就发生了大家都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

萧何慧眼识珠,跑到刘邦面前举荐韩信做大将军,刘邦应下。后来果然不出所料,韩信屡立奇功,更是在楚汉之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垓下之战率领三十万人歼灭项羽军队,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自己都认可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得此三杰辅佐,刘邦又怎么可能不一统天下呢!】

嘶~

刘邦你好大的福气啊!

谋圣张良,丞相萧何,兵仙韩信,虽然大秦朝廷上英才济济,但嬴政就是更眼馋别人家的人才,看着这三人恨不得往自己碗里使劲儿扒拉。

想到张良曾不遗余力的刺杀自己,嬴政头疼的同时觉得自己大度一点,高渐离也刺杀过自己,但他是真喜欢高渐离的音乐,不还是让高渐离活的好好的?

嬴政看向蒙毅吩咐道:“蒙卿,你速速派人去把这三人都抓来……啊,不,是请来咸阳,既然是我大秦的百姓,自然要为朕所用。不用你用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把这三个人带到咸阳。”

利诱也好,威胁也罢,嬴政喜欢一切有能力的人才。

萧何和韩信和他大秦无仇无怨,只要蒙毅能把人带回来就是我大秦勤勤恳恳的打工人,爵位厚禄应有尽有。至于张良不肯投靠秦国?嬴政觉得无所谓,先把人抓住再说,在自己手里和不在自己手里是两回事。有韩国王室后裔在手,嬴政不怕张良不老实的听话做事。

蒙毅听出了始皇帝的话外之音,想到了当初不肯仕秦的韩非,瞬间就什么都明白了。他能怎么办?自己的陛下,只能自家宠着了呗。

躬身应道:“喏”。

贞观年间,李世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眼馋。虽然他本人就是天策上将,被后人誉为六边形战士,但他也喜欢收集有军事才能的武将。

韩信没有政治天赋,他所求的无非就是出人头地和名扬天下,李世民自认有能力可以压得住他,说起话来不着痕迹的就拉踩了下刘邦。

“如果韩信跟着朕,他一定可以寿终正寝。”

李世民言辞凿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