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过后,李之悦代嫁一事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暂时画上了句号。宁王残余势力精心策划的阴谋,本欲借代嫁之事掀起轩然大波,将太子与李之悦置于万劫不复之地,进而实现他们颠覆太子、重掌权势的野心,然而,却在皇帝的一道赦令下彻底落空。
残余势力的大臣们如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原本以为稳操胜券,能在朝堂上借助众人对皇家礼仪的维护之心,将太子和李之悦逼入绝境。但李之悦的据理力争、太子的坚定支持,再加上边关传来李毅立功的捷报,让他们的如意算盘瞬间破碎。
那位带头发难的大臣,退朝后回到府邸,怒不可遏地将桌上的茶杯扫落在地,摔得粉碎。“岂有此理!眼看就要成功,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坏了大事!”他咬牙切齿地说道,脸上满是不甘与愤怒。
一旁的幕僚小心翼翼地劝道:“大人,事已至此,还望您暂且忍耐。此次虽未成功,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
大臣冷哼一声:“忍耐?我如何能忍!太子如今必定对我们更加警惕,往后再想找机会对付他,谈何容易!”
幕僚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我们不妨从长计议。虽然此次朝堂上的计划失败,但我们在暗处还有一些力量未被察觉。太子和李之悦现在想必忙于巩固胜利,或许会疏忽对某些方面的防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暗中的力量,另谋他策。”
大臣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谈何容易!如今朝堂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而且,我们在朝中的关系网也因这次事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想要重新布局,困难重重。”
幕僚却不气馁,继续说道:“大人,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冷静。我们可以先蛰伏一段时间,暗中修复关系网,联络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势力。同时,密切关注太子和李之悦的一举一动,寻找他们的破绽。只要时机成熟,我们便可再次出手。”
大臣听后,微微点头:“也只能如此了。你下去后,立刻着手安排,务必小心谨慎,不能再出任何差错。”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谋划,现实已对他们极为不利。随着皇帝的赦令传出,朝堂上的风向彻底转变。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立大臣们,看到太子一方在这场风波中展现出的实力与皇帝的态度,纷纷选择明确站在太子这边。他们深知,在政治的漩涡中,紧跟胜利者的步伐才能确保自身的地位与利益。
而那些曾与宁王勾结的残余势力,经此一役,愈发势微。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被大大削弱,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其他大臣们对他们也多了几分警惕与疏远,生怕与之沾上关系,给自己带来麻烦。
太子在这场争斗中取得了优势,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关乎国家稳定与未来的关键一步。他和李之悦回到东宫后,立刻着手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太子召集了心腹大臣们,在东宫的书房内再次密会。书房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他神色严肃地说道:“此次虽侥幸化解危机,但宁王残余势力不会就此罢休,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诸位爱卿,可有良策,能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势力,确保朝廷的长治久安?”
一位大臣沉思片刻后说道:“殿下,宁王残余势力之所以能兴风作浪,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朝中还有一些隐秘的关系网,以及部分暗中支持他们的势力。我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逐步瓦解他们的根基。”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不错,殿下。我们可以借口整顿朝纲,对官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与清查。在这个过程中,仔细排查与宁王残余势力有牵连的官员,将他们一一揪出,予以惩处。如此一来,既能削弱他们的势力,又能整肃朝廷风气。”
太子微微点头,认可了大臣们的提议:“此计甚好。就由吏部牵头,联合其他各部,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但此事务必谨慎行事,切不可冤枉一位忠臣,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与残余势力勾结之人。”
这时,又有一位大臣说道:“殿下,除了朝堂之上,江湖势力也不可小觑。听闻宁王残余势力与一些江湖帮派有所勾结,他们或许会利用江湖势力来扰乱京城,对殿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