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哎,爷爷您还没说为啥买点心呢?”孙正才红了脸扯开话题,“那可是张记老铺,您老都没给自己买一包。”
“宋老四岳父也姓宋,你别看到‘宋盐菜’就以为是宋老四的,那是他岳家的,要不是一个姓,宋老四啊跟入赘了差不多。”村长回想着,“当年我一提,宋老四岳父二话不说就同意了,人家做事敞亮,我也不能落了宋老四面子,这才去买了点心果子感谢人家。这一买啊就是这么多年。别看宋老四岳父不在了,人家院子给我们用,就要承人家的情。等你以后做了村长,不拘是点心还是逮两只鸡带着,不能让别人说嘴。”
“我知道啦,阿爷。”孙子拿起鞭子抽了一下牛屁股,“我跟您学的还多着呐。”
那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啦,村长坐在晃晃悠悠的牛车上给孙子说着往事。
那时候村长刚接任了村长没多久,接连几年年景不算好,税粮也没有减征。有一年村子挑粮的人抹黑走到大路上,一个傻大个看着白晃晃的光圈就直冲冲走了过去,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拉也拉不住,就这么一路冲到了水里。
走夜路在黑乎乎的地方走没关系,就怕看着水面反光以为那是平坦的路面,走过去一准落水。村长第一次纳税粮以村民落水两名告终。等把人和粮食捞出来,天也大亮了,粮食又湿了两包,不得不整个村子的人转道回村。
第二年日子选得不好,出发的时候月亮还挂在天上,哪知道离开村子半个小时左右就开始下雨,一行人急急忙忙赶回家,装麦子的袋子都湿了,不得不重新拿袋子装了麦子。
接连两年不顺,第三年村长特地提前和有牛车的人家说了,征用了整个靠山村几条牛,再加上几个壮汉,这一次灯笼点着,粮食油皮纸盖着,总算是平稳地纳了税粮。
等宋老四找了县城的岳家,宋家人的税粮总是提前一天就送到了县城,村长看到宋老根舒坦地模样这才动起了脑子,如果全村的税粮都能够提前一天运过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能缴纳税粮就好了。
村长找到宋老四的时候心里不是不忐忑的,宋老四年纪看着比自己小好几岁,却长了个精明的脑子。宋阿奶不怎么待见这个儿子,宋老四也不像宋老根,整天“阿娘阿娘”地叫唤着。小小年纪就敢往县城跑,一趟趟不停地跑,一开始宋阿奶没发现,等宋老四跑出名堂来,宋阿奶才知道这个儿子心跑野了,绑起来狠狠打了一顿也没见宋老四老实下来。
宋阿奶想着娶了媳妇就好了开始张罗着给宋老四娶媳妇,哪晓得宋老四听说一家跑上门毁一家,就这么着弄得没有媒婆愿意接宋阿奶的话茬子。
宋老四这个媳妇自己找的,宋阿奶倒是想不认,奈何这个媳妇又俊俏又是家里独女,还不要宋老四入赘,这样的好媳妇哪家见了不是要乐坏了,偏宋阿奶不,死活不愿意认这个媳妇。母子俩就这么耗着,还是宋四婶的爹娘宋老四未来的岳家亲自下乡了一趟,也不知道这两夫妻是怎么和宋阿奶谈的,第二天宋阿奶便找到村长拿了地基开始盖房子,就是现在宋阿爷宋阿奶带着大春一家子住的房子。
宋老四娶了媳妇在乡下也没待几天,宋阿奶看着宋老四夫妻俩不好好在村子里住着见天往县城跑便搬了过去一起住。哪知道宋阿奶搬过去没几天春耕开始了,宋四婶是个县城姑娘,根本不会下地,宋老四也拦着,宁愿雇人也不要自家媳妇下地,后来宋四婶就负责在家里煮饭。
宋阿奶每天回到家看到油汪汪的饭菜心口疼胸口疼,一个春耕宋四婶将油罐子用光了不说,亲家还亲自送了好几斤肉和鱼回来。春耕每一天餐桌上都有荤腥,大孙子说比过年的伙食还好,第一次宋阿奶看到自己的汉子儿子没有因为春耕瘦下去一层。宋阿奶说不出不好的话,只得让宋老四带着媳妇进城里陪着亲家住着。
宋老四带着媳妇去了县城也没忘了家里的大哥小弟,嘱托宋老大提前将税粮送到岳家去,宋老根闲人一个又干不得重活,就在县城守着,守到村长进称,宋老四赶了骡车再将粮食送来跟着村人一起纳税粮。
村长找到宋老四的时候,宋老四并没有一下子就答应了,而是带着村长去见了岳父岳母。宋四婶的爹娘多年来经营着盐菜铺子,自有一股子精明。只是两人只得宋四婶一个闺女,平常为人也和气,对于宋老四家人也好,听到宋老四村里的村长来了,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
村长厚着脸皮说明了来意,宋老四的岳父岳母也没想到这个请求,两老口对视了一眼跟村长说:“你说的这不是小事,一个村子的税粮,数量也不少,我们商量一下。”
“应该的,应该的。”村长还没有现在这么老道,求上门的事情也不能压着别人同意了。
“我们商量商量,过两天让老四给你回话。”老夫妻也没有敷衍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