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背着或者总是借别人家的小推车是不现实的,她可以找孙木匠打造一个移动餐车,再买头温顺的骡子,就可以每天轻松便捷的赶着骡车去城门口做生意去了。
姜寸华顿时干劲满满。
在没有人阻挠的情况下,姜寸华就和她计划的一样,卖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小推车面饼后,她有了一个能固定放两个深箩筐的移动餐车,以及一个油光水滑的大青骡子。
村子里的打谷场慢慢空了下来,姜寸华每天都能收到村民们给她送来的“供奉”,毫不夸张的说,姜寸华家里的粮食快要装不下了。
装不下也要装,但凡是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尤其是那三明两暗的那两间暗室,都被姜寸华满满当当的塞满了以麦子、豆子为主的五谷杂粮。
后来实在塞不下了,她就将姜家夫妇的卧室给清理了一遍,将能拉出去的全部拉出去送去了杂物棚子,然后在里面塞满了粮袋子。
王乡贤曾建议姜寸华将存不下的麦子卖掉,以前姜家夫妇就是这么干的,但姜寸华打算耗费人力挖地窖建粮仓,也不同意把多余的麦子给卖掉。
无他,有粮食在手,她有安全感,谁来劝说都没用。
还有,手里的铜子儿也不值钱,因为她发现自己收到的铜钱居然有轻有重,份量是不一样的,姜寸华猜,这里面可能有民间私铸的私钱,也可能有不同年份官家铸的官钱。
这官钱和官钱之间、官钱和私钱之间,份量都不一样,姜寸华打算,等铜钱积攒的多了,就都兑换成成色好的金子和银子。
保值。
村里人也都知道了姜寸华在做饼子生意,但只她卖饼子卖的便宜,他们掰着指头也算不清本钱和利息的账,就当个事儿说说也就算了。
人家有粮,人家能做买卖,你羡慕也羡慕不来?
既然已经有了移动餐车,姜寸华就不打算只卖饼子了,琢磨着添些菜才行。
姜寸华开始在村里大肆收购黄瓜、大蒜、胡萝卜、芹菜等根茎蔬菜,用酱油、醋、花椒、胡椒、茱萸、盐等调料、香料腌制了,做成咸菜,配着面饼子去卖。
她还托李掌柜进了一车的粗盐,卖完饼子回家,得空全都提炼成细盐,然后在院子里挖个地洞给埋了。
如今她这个院子里,不管是屋子里还是外面搭建起来的棚子里,都装的满满当当的,明面上,实在是装不下更多了,她只能挖洞,往地下藏。
但只有她一个人,现如今也只能拿着钁头挖个浅浅的小洞,然后将装满了盐的小瓮给埋进去。她也是打着随吃随挖的主意,所以,洞都很浅。
一车盐看着挺多,但装进瓮里后,也才超过一手之数,要说屯盐,还早着呢。
她这连小打小闹都算不上。
除了腌咸菜,姜寸华还从村里各家收了许多鸡蛋、鸭蛋腌了,十多天就入味了,煮了带着去卖。
腌咸菜和腌鸡蛋、鸭蛋都是细致活和体力活,要姜寸华一个人,是绝对做不了这么多的,还好有王嫂子和菊花、二哥帮忙。
王嫂子见姜寸华竟然敢一个人赶着骡车去镇上做生意,一边说她胆大一边不放心的要跟她一起去。
姜寸华拒绝了,道:
“一来一回至少要一个上午呢,可耽误工夫了,嫂子跟我去了就要舍了家里了,不如让二哥跟我去吧,小菊要是愿意的话,也跟去看看?”
王嫂子一想还真是,刚收完麦子,地也不能空着,要重新整理了,再多种一茬秋豆,这一年才算有收成,她家里的地只有她一人忙,的确不能走开。
姜寸华这里活也是越来越多,她还得抽空过来洗衣、做饭、和面、洗菜,要是姜寸华忙不过来,她还得帮着从村里收鸡蛋、鸭蛋,然后洗干净了,再腌好......
每天从早上鸡叫到晚上狗吠,一刻都停不下来,十分的不得闲。
王嫂子就道:“让二哥跟你去,好歹是个半大男丁了,他跟着去我也放心些,小菊要在家看家,就不去了。”
可能是听多了流言蜚语的原因,小菊十分宅家,若非必要,她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对去镇上,小菊无可无不可,听到可以不去,她心下还是松了口气的。
就这样,姜寸华带着王二哥开始了每天去镇上卖饼子、卖咸菜、卖咸鸡蛋鸭蛋的规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