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她只是想吃顿火锅 > 第59章 学堂

第59章 学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十日后,林夏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摞刚刚印刷好的书籍,来到了林苏叶面前微微躬身,将手中的书递过去,道:“小姐,这些便是按照您所提供的书册印制完成的,请您过目一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便让石叔着手进行装订工作了。”

林苏叶接过,翻开看了看,这是按照她给的模板拓印下来的‘教材’。

林苏叶觉得对于一字不识的孩子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她决定采用一种上一世她自己经历过的教学方式——从拼音和偏旁部首入手。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成和发音规律,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初府上众人识字时,很多人也是通过这种方法逐渐识字写字。

就连她身旁的四位贴身侍女也曾受益于此,她们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学起来事半功倍。

但这套独特的教材要是被应用到书院之中,自然需要大量的课本和练习册来满足众多学子的需求。

为了确保五日之后能够顺利使用这些教材,这段时间以来,基地那边一直在不停的造纸、不停的印刷。

没错,那备受瞩目的书院已然竣工,目前正处于最后的收尾阶段,五日之后,县衙的书院便会敞开大门,正式开启招生与开班授课的进程!

“秋儿那边怎么样了?”林苏叶一边翻页一边问。

十日之前,秋儿就已从医馆返回府上,并主动寻到林苏叶,表示自身已然痊愈,完全有能力重新协助小姐处理各项事务

林苏叶看她脸色还有些苍白,关切道:“你此次大病初愈,理应静心调养、好生歇息一番,若是觉得待在医馆烦闷无趣,不妨就在府内安心休养便是。”

可秋儿却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行礼后神情坚定地回答道:“小姐,奴婢真心觉得身体已经全然恢复,恳请您准许奴婢回到您身边,继续为您效力办事。”

林苏叶连忙将她扶起,无奈道:“行吧,刚好最近书院快弄好了,也在拓印教材,你们从小跟着我一同读书识字,对这本书也很了解了,就由你教其他老师吧。”

秋儿疑惑:“小姐,老师…”

林苏叶摆摆手:“就是先生、夫子的意思。”

“那…我们日后都让学生们都称夫子为…老师吗?”

一边说着,秋儿还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似乎感觉这样的称呼有点奇怪和别扭。

林苏叶却摸着下巴,越想越觉得合适:“我觉得可以,如今百姓已潜移默化,一提先生、夫子就认为都是男子,可事实并非只有男子才能教书育人,有些学识他们也未必有咱们懂,‘老师’这个称谓比较中性,男女皆可,也不会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惯性,就叫老师吧。”

秋儿闻言眼睛一亮:“是,小姐说的在理!”

这十日过去,林苏叶还没抽出时间去秋儿那里探望一番。

“一切都按在计划进行。”林夏回道:“目前为止,包括秋儿在内,我们已经成功聘请了四位先生,其中,有三位乃是女子之身,秋儿和伏苓是咱府上的人,而另外那位女子,名叫曾画屏,芳龄二十,已嫁作人妇,她原本是江南人,但后来由于家中突生变故,便跟随其祖父祖母迁徙至青松县下辖的坡头村落脚,这些年来,曾画屏一直依靠刺绣技艺维持生计,就在前些时日,秋儿尚在医馆之时,曾画屏恰好前去医馆为其祖母抓取药物,二人相遇之后,相谈甚欢,从她的交谈之中可以看出,曾画屏不仅言谈举止优雅大方、极具教养,而且据说对于琴棋书画等方面也都略有涉猎,知晓一二,当得知我们书院正在招募先生之际,秋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并将此事告知于她,随后她也通过了你出的测试题。”

“还有一位则是一名男子,名叫高锐,年21,尚未婚娶,其祖籍正是那青松县黄钩村人士,高锐之父原是位秀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然而,此人性格急躁,不慎在某次科举考试场外与人结下仇怨,竟遭歹人算计,生生被打断了双腿,自此以后,他只能归家调养伤势,也因此与科举仕途彻底失之交臂。

经历此番变故之后,这位父亲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高锐身上,对其管教异常严苛,恨不得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并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平日里更是三句话离不开科举之事。

怎奈高锐本人的志向并不在此,对于入朝为官毫无兴趣,虽说他在学业方面确实学有所成,但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待到参加科举之时,竟然交了白卷,还谎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其父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将他逐出家门,甚至差点儿就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他是看到县衙发的告示,主动报名,随后也通过了考核。”

林苏叶歪头:“他不是不喜读书,为何来报名教书?”

林夏解释道:“奴婢也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他并非不喜读书,只是不喜为官而已,他觉得官场里就是官官勾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些为官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不屑与那等人共处,如今他看到县衙告示,说招先生教幼童读书识字,他觉得此事比科举有意义。”

林苏叶意味深长道:“倒是个性情中人。”

林夏又道:“另外学院学子目前已招了三十人,年岁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六岁,大多都是在酒楼当小伙计的孩子,我们也根据县衙统计的名单去挨家挨户的宣传了,但是许多百姓要么觉得家中是个丫头没必要读书,要么觉得孩子都大了,有读书那时间还不如多挣点银钱,所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