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我在梁祝故事里当女帝 > 第6章 梁山伯的危机

第6章 梁山伯的危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孙夫子坐在桌后,一左一右各立着一名杂役。

打开梁山伯奉上的名帖,开口道:“会稽梁山伯,束脩黄金十两。”孙夫子眼皮一掀,问道:“寒门?”

“是。”梁山伯点点头,十分坦然。并不以自己出身寒门为耻,终有一天他会让梁氏重回士族行列。

孙夫子扔下名帖,下巴一抬,说道:“清凉书院不收寒门。”

“什么?”梁山伯瞳孔放大,十分惊讶,“清凉书院从来没有这样的规矩啊!”

时下书院不少,有些书院标榜只收士族子弟,但清凉书院不计出身,他在来之前早已打探好了,确定清凉书院收取寒门子弟才上门的,怎么突然变了规矩?

他一阵小跑来到书院牌匾处的石碑,上面写着几行字,首行一排大字上书:清凉书院入学规矩。

下面跟着三行墨字:

第一,不备束脩者,不收。

第二,不通诗书者,不收。

第三,品德不佳者,不收。

看到规矩没改,梁山伯松了一口气,急急回转,不小心撞上一旁扫地的杂役,“老伯,抱歉!”他伸手扶住即将倒下的老人。

祝英台也看到了石碑,有些生气,说道:“上面哪一条写了寒门不收?”

“是啊!”一时间附和者众多,他们皆是从外地来的学子,哪里知道清凉书院修改了入学规矩。“怎么能这样啊?”

“我可是从千里之外特意赶到清凉书院的,若是书院不收,一来一回连其他书院的入学时间都错过了!”

“凭什么说不收就不收,书院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

你一言我一语,顿时吵吵嚷嚷,听得孙夫子头疼,“我说不收,就不收!”

清凉书院为什么突然改了规矩,其中内情刘郁离清楚。

今年年初清凉书院放出消息,每年将至少邀请一名名士来书院担任客座讲习,第一时间来清凉书院读书的学子远超往年。

生源数量骤增,孙夫子便提议山长今年只收士族子弟。

山长明白其中顾虑,书院能收的人就那么多,若是收了寒门子弟,而将士族拒之门外,无疑会得罪人。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梁山伯走到众多寒门弟子面前,不知说了什么,原本躁动不安的人群逐渐平静下来。

不多时,他重新来到孙夫子面前,恭敬施一礼,说道:“书院突然改了规矩必是事出有因。”

孙夫子一捋山羊胡,老学究般地点点头。等听到梁山伯说:“清凉书院享誉钱塘,我等皆是慕名而来。”脸上不住浮现一丝自豪之意。

梁山伯的姿态十分谦卑,“还请夫子看在我们一片向学之心上,告知一二,学生感激不尽。”

孙夫子有些为难,见状梁山伯又说道:“这么多人看着,若是不给个说法,岂不是让人平白误会清凉书院朝令夕改,无德无信。”

这话说到孙夫子心坎里了,嘴唇几次张合,最终叹了一口气,“不是书院不想收,只是书院地方有限,最多只能收三十名学生。”

剩下的话,孙夫子没说。但梁山伯已经明白了,今日来的学子少说也有四五十,除去十多位寒门子弟,其余的皆是士族。

梁山伯再拜,“听闻山长乃是魏王之后,颇有先祖遗风。”

魏王是曹操的封号,山长曹荣据说是曹操重孙秦王曹询的后人,一直没有出仕,反而在杭州建立了一所书院,因建在清凉山上,故以清凉为名。

先祖遗风是个夸谁都不会出错的词,因为没有人会跳出来说,我是不肖子孙。

何谓不肖就是不相像,在世人眼中,后人与先祖相像那是绝对的孝顺。

面对梁山伯戴过来的高帽,山长本人尚不能反驳,孙夫子又能说什么。

“魏王生平最重唯才是举,山长秉持先祖遗风,清凉书院向来不与其他书院一般坚持只收士族子弟。”

梁山伯掷地有声,说道:“清凉书院有三不收,我等已自备束脩,又通诗书。今日若是退走,岂不是落下品德不佳的污名。”

梁山伯三拜,说道:“我等寒门子弟愿与其余人比试一番,若是输了也是我们技不如人,而非品德不佳。”

“还请夫子给我们一个机会!”

梁山伯说完后,站在他身后的十多位寒门子弟纷纷弯腰施礼,齐齐请愿,“还请夫子给我们一个机会!”

围观了全程的刘郁离为梁山伯的表现,忍不住喝彩。他这一番话,情理兼具,不卑不亢,既保持了寒门学子的风骨,也给攀权附贵的清凉书院留足了颜面。

孙夫子被梁山伯架到台上,上下不得,不允许的话,那就是书院认定寒门子弟品德不好,这些人岂肯善罢甘休。

若是允许,士族子弟又岂会同意?他们本来能靠身份就进书院的,现在反而要与别人比试。

赢了还好说,输了的话,那真是里子面子全丢了,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

因而,在孙夫子开口前,不少士族子弟纷纷开口,“我们凭什么要跟你们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