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99章 九十八、曹真之死

第99章 九十八、曹真之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我所料,我编造的那首童谣谶语,很快在洛阳城传播开来。一时间,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堂上下,闲暇之余议论纷纷,争相解读,很快有人解读出谶语的意思指向伐蜀。不用我采取什么行动,伐蜀就成了热点话题。曹叡顺理成章地正式提出这个议题,说自己打算趁势讨伐蜀国,询问群臣的意见。

一时间众说纷纭。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竟然大部分人是赞成的。赞成的理由大都是受到攻克永安的鼓舞,认为应当趁胜追击。另外也是因为诸葛亮之前的北伐让许多人感到恼火,激起了复仇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反对的原因也不难猜测,倒不是认为不该伐蜀,而是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应当稳扎稳打慢慢来。遗憾的是,持反对意见的稳健派,恰恰是朝臣当中资历比较老的那些,其中就包括司空陈群。

作为曹丕遗诏的“四辅政”当中资格最老的,又是如今的朝臣之首,陈群的意见至关重要。我虽然着急,但我直接去说服他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没办法,只好求助于曹植。可惜曹植也说他没办法。

“其实当初陛下召我入朝辅政,陈司空是反对的。叔权你忘了?陈司空可是陛下遗命的辅政大臣,怎么可能认可陛下违背先帝遗命召入朝堂的我?”

我恍然大悟:“是我疏忽了。我竟忘了陈司空是先帝生前最倚重的人之一……”

曹植摇摇头:“陛下不顾陈司空的反对任用了我,已经落得不少批评。这两年我和陛下如履薄冰,除了尽力将朝政处理好,也努力避免留下任何把柄。要想说服陈司空,或许只有司马懿出面。叔权,伐蜀计划,我相信你在进京之前,应该与司马懿谈过吧?他是什么看法?”

“他也不怎么赞成。”我苦笑,“他们想法都一样,觉得过于激进。先把永安巩固下来,积蓄国力,再从长计议。可我也没说要马上发兵。我的意思也是先巩固永安,积极备战。只不过我计划的备战时间可能是一年两年,他们的计划大概要五年十年吧。”

“确实如此。你能这么快拿下永安,就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在稳健谨慎之人看来,确实有点过于迅速,他们不相信你的计划能够顺利推进。”

想了想,他又道:“或许只能先设法说服曹真和曹休。他们是武将,年纪又轻,建功立业之心比名士老臣更为强烈。”

我瞬间想起了曹植那个可怕的提议,但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陈群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我是不可能靠自己去说服他的。唯一有可能说服他的司马懿,不仅远在荆州,也不是我的坚定支持者。

曹叡自从白鹿事件之后,倒是一直积极与我商议伐蜀计划。朝中谁赞成谁反对,谁的意见具体是什么,他都会告诉我,像是突然转变心意,变得积极起来。我隐约觉得他不光是因为看到一头白鹿就产生这么大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也不好追根究底。反正他愿意推动,对我来说总是好事。

回到洛阳之后,曹叡就第一时间下了诏书给长安的曹真和寿春的曹休,让他们各自上一份详细的奏章,分析阐述各自防区内的情况,包括敌方的动向和情势分析。同时让他们做好安排,尽快入京一趟。曹休的奏章很快呈送上来,详细阐述了东吴的近况,表示东吴境内叛乱频繁,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暇骚扰寿春。他本人将在八月底回京述职。

而长安传来的,却是曹真的死讯。

曹真是病死的。他本就身体肥胖,用现代的话来说,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病,病逝于八月初一,享年仅有四十九岁。消息在三天后快马加鞭传到洛阳,满朝哀恸。曹叡下令迎接灵柩回洛阳隆重安葬。

这件事将关于伐蜀的讨论骤然按下了暂停键。曹真生前官拜大将军、邵陵侯,与曹休一起构成了魏国军界双龙。他的离世影响重大,所有人都没心思讨论并不那么要紧的伐蜀了。去曹府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我也第一时间去探望了曹爽。曹爽在我面前嚎啕大哭,弄得我也想起自己早逝的父母,陪着他一起哭得伤心。

哭过之后留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长安、汉中一带的人事调整。

曹真的大将军官职,还有西线的最高军事负责人的权限,都需要一个后继者。我记得历史上曹真去世是在曹休之后,而现在曹休还活着,并且还没有发生石亭之败,而曹真却提早去世了。这就使得曹叡出现了两种选择——要么把曹休调到长安,要么另外提拔一个人。

而历史上这个被提拔的人就是司马懿。

他接替曹真掌管西部的军事大权,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攻势,但也就此拉开了司马家族崛起的大幕。我无论如何都必须阻止这件事发生。

曹真之死对我而言不啻于天赐良机。假如曹休能够接替曹真前去镇守长安,那么我的伐蜀作战计划,就变成了北路的曹休和南路的司马懿协同作战,曹休就不会被排斥在战功表之外,争取到他支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外,可以借此避免司马懿接手西部军务,也能避免曹休在淮南的石亭惨败,说不定可以就此改变曹休的命运,也就此改变曹魏的国运。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曹叡询问我的意见时,我竭尽全力向他推荐曹休。

曹叡也觉得曹休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但他顾虑的是,如果把曹休调去长安,那么派谁去镇守淮南?

“朕本想让你去,可你肯定不会接受吧?去了淮南,与你伐蜀的目标就背道而驰了。”

我想了想:“我倒是有个人选很合适,就看陛下愿不愿意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