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82章 八十二、战后

第82章 八十二、战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天,我见到了孟达。

一大早,孟达便被从城外押送入城,我刚好在县衙与他打了照面。见到我,孟达冷笑一声:“呵,夏侯叔权,想不到你比我孟子度还会演戏!”

我觉得有点冤。一个两个都说我会演戏,我只不过是想达成目的而已啊。

“何必如此呢,子度兄。既然你立了功劳,以后大家仍旧同朝为官,还是好好相处吧。”

“哼!但愿你们信守诺言!”

我叹气。其实我也觉得疑惑,司马懿真的会放过孟达,让他凭借所谓的“功劳”入朝为官?我觉得这不太像是司马懿的处事风格。看看他对路上那些投降被俘的蜀军士兵就知道了,他绝对没有我这么心慈手软。何况司马懿对孟达,是存在“私人恩怨”的。

不过我也不好对孟达说这些,更不方便去探听司马懿的口风。他们俩的恩怨并非因为官场职场的事,傻瓜才会去插嘴过问。

孟达也被关押在县衙,和李严待遇类似,都享受着单人间的标准,有专人严格看管。司马懿说怎么处置他们需要等朝廷来决定。他赶着写了一份奏折,将永安战况和主要将领的功劳呈报洛阳,派遣急使快马加鞭送了出去。对周边地区则以露布通报的形式,大肆宣传永安已经被魏军接管的消息。

攻下一座敌方城池,除了军事接管、调整防务之外,还有一件事必须好好处理,就是安抚城中居民。司马懿首先将原本的行政官吏考察了一番,从中挑选出一部分能力还可以、态度中立的继续留用。对能力很差的就打发回家,过于谄媚的他也不喜欢,同样不再留用。态度强硬不合作的比较少,对这些人,司马懿也没有处罚,只是不再任用。这样一番挑选之后,算是对城内的行政官吏进行了一轮筛选,留下的都是既有能力又熟悉本地事务的,城中的行政运转很快便得以恢复。

以这些当地官吏为基础,由他们去安抚百姓,效果就很明显。城内秩序恢复,管事的也仍是自己熟悉的那些人,百姓的情绪自然便安定下来。司马懿又宣布严格约束军队,严禁士兵欺压百姓,并亲自过问违纪士兵的处分,公正严明。最后,他以朝廷的名义,宣布免除永安城半年赋税。一系列举措深得民心,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我们这些魏将走在街上,明显能感受到百姓对待我们的态度逐渐软化,最初的警惕和敌意已经不复存在了。

司马懿的确经过深思熟虑。永安和江陵不同,并未经过多次争夺和易主,一直是蜀汉的地盘,甚至当年先主刘备还驾崩在这里。这座城的人已经十分习惯蜀汉的统治了,要想迅速安定他们,必须给与充分的安抚。减税是一项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司马懿虽然有自作主张之嫌,一般来说朝廷也不会追究前线主帅这种临场判断。

几天下来,城里的事理出了头绪,我也清闲不少。激战的伤痛和疲劳逐渐恢复,我便抽空特意去了一趟杜济家中,见了杜家父子。

他们应该等了我很久,一见面便十分激动。杜济两口子一起向我道谢,感谢我毫发无伤地保护了他们的儿子。我想起那晚我还威胁过杜敏,不免惭愧。杜敏在一旁用心照不宣的眼神看我。我猜他回家之后在父母面前大概是只说我的好话了。这样一来,倒是我该感谢他。

杜家留我吃饭,我也没有推辞。席间,我向杜济透露,司马懿有意宴请城内的名流大户。杜济吞吞吐吐,让妻子先行离开之后,才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了实话——他担心我们守不住永安。倘若永安被蜀汉再夺回去,曾经倒向魏国的事情被人检举出来的话,恐怕影响家族前途。因而他有意放弃永安的生意,举家迁移。

“这么说的话,你打算去哪里呢?若是搬去江陵,我双手欢迎。可要是去了成都,等我们打下成都的时候,是不是又要担心我们守不住成都啊?”

他满脸惊讶:“将军的意思……魏国难道真的要……”

“刘氏割据益州,本就是分裂国家之举。什么大汉,根本就是自说自话,朝廷从未承认过。就连刘备那个皇族身份,也有待商榷、真伪难辨不是么?”我故意说得十分傲慢。

“而且你记住了,不要再说什么‘魏国’!先帝的皇位是名正言顺接受汉帝禅让而来,大魏也是名正言顺承继了大汉正统。这华夏大地上,只有一个朝廷、一个帝王!”

杜济果然被我的语气所震慑,他儿子杜敏在旁边却一脸兴奋,迫不及待地表态:“我们杜家当然愿意追随夏侯将军、侍奉真命天子!父亲你说是不是!?”

杜济还犹豫,经不住儿子的撺掇,加上我盯着他不放的架势,最后颇有点硬着头皮的意思,说道:“将军两次救了我儿,杜家自然是站在将军一边。”

我笑笑。杜济作为饱经世故的一家之主,自然不会像二十岁的儿子一样想什么就做什么,他有顾虑是正常的。要打消这种顾虑,只能靠事实说话。

“打下成都要从长计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守住永安,我多少还有些自信。司马将军雄才大略、智谋过人,绝不输给当世任何名将,堪称大魏第一智将!有他坐镇永安,蜀贼要想夺回去,没有那么容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