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72章 七十二、旧时往事

第72章 七十二、旧时往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听得竟有几分惊讶,也有点佩服了。的确,身为武将,应该效忠的对象是国家,而非某个实权人物个人,但这是清平盛世才会有的觉悟。乱世之中,谁不是站队找靠山,为自己谋求安身立命出人头地?或主动或被动,总是要选边站的。极少有人会认为自己效忠的是国家和朝廷。

我由衷地道歉:“下官目光短浅,令太守不快,还望海涵!”

他不置可否,续道:“迎回皇长子刘权,虽然风险巨大,倘若成功,对魏国的气焰、对你江陵城的势头,的确是个打击。既然他说是奉了皇上的密令,本官也不便过问、不宜插手。当然,本官真心盼望他能成功归来。天不遂人愿,或许是命数使然吧。”

我没做声。李严的解释的确挑不出毛病,如果相信他所说的全都属实,劝诱刘权一事百分之百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策划的。至于目的,除了想给魏国一个冲击,说不定还有其他原因不为人知。

“不管怎么说,此计失利,想必令丞相十分懊恼吧。”

李严嗤笑了一声:“说不定真是十分懊恼!此事本就十分蹊跷,刘权叛逃已有十年之久,先帝驾崩后朝廷更是宣称此人身份伪造,先主从未有过此子,为何突然之间要迎他回来?迎他回来目的何在,难道不值得深思么?”

我有点没想到他把话说得这么直接,索性也大胆起来,顺着他的情绪说道:“其实下官当年之所以离开成都,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诸葛丞相。”

“哦?”这话果然成功引起他的注意,马上问道:“此话怎讲?”

“我身为夏侯家之子,的确在一般人看来,隐姓埋名入蜀十分不可思议。可我当时的确是仰慕关兴的人格魅力,若非遇到他,说不定我直接就被士兵一刀杀死了。”

“你到底是怎么认识关兴的?薛礼说他们当时是在樊城外围遇到你?”

我苦笑道:“薛礼或许不曾刻意对太守说起。十多年前,我的头部曾经受过伤,醒来之后,记忆全无,时至今日仍未恢复。太守或许不信,我连先父的样貌都想不起来。旁人都觉得我是夏侯家之子,可我自己,却始终未能有此自觉。”

李严露出了明显的惊讶:“当真有这种事?医不好吗?”

“曹魏先帝对我算是十分照顾,曾为我寻访天下名医,毫无结果。我十八岁之前的记忆,已经一笔勾销了。”我落寞地叹息着,“我到底算不算是夏侯称,我自己也不知道。”

认识李严以来第一次,他对我表露出了同情。沉默片刻后,他放缓声音安抚我:“我虽不能感同身受,想必这十几年来,你过得十分不易吧?”

我说的话是融入了真实感受的,当下被他这句话逼出了泪意,眼前有几分模糊。他显然看到了我眼中的泪花,表情愈发地和缓,似乎终于放下了武人的戒备,以仁慈之心看待我。

“所以当年我在母丧之后离开了邺城,四处游历的时候在樊城外围遇到了关兴。我以化名身份随他入蜀,其实也不排除就此留在成都、以全新的身份展开人生的想法。然而不知为何,当时尚为军师的诸葛亮,却对我起了疑心,百般猜疑试探,我……实在承受不起这种担惊受怕的压力,只得舍弃在成都的一切,星夜逃离,并且带走了同样自觉处境危险的刘权。为此害了关兴,让他为我承担骂名。——这才是一切的始末。我也并非……薛礼认为的那样忘恩负义……”

李严长叹一声,连说了两句“原来如此”,感慨道:“一面之词,终究以偏概全。老实说,本官在此之前,对你确有一些偏见。”

我拱手行礼:“下官所言,句句属实,可以对天发誓!”

“我相信你所言不假。”他看了我一眼,“不过,此番投降大汉,与你前次隐姓埋名截然不同。你不怕诸葛亮公然为难你?以你十年前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不见得会忘记你的相貌,除非你已样貌大变。”

我笑笑:“样貌并未大变,诸葛亮如果看到我,多半认得出。不过,我却觉得我并不一定会与他正面相遇。”

“也是,他人在汉中……”

“除了这个原因,也是对太守您怀有期待。”我的声音低下来,“夏侯称愿意襄助太守,匡扶朝廷纲纪!”

他的目光顿时深刻起来,沉声问道:“你是何意?”

“下官听说,先帝崩在白帝城之际,曾经指定太守与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何况诸葛亮在朝内,太守带兵在外,内外有别,已是分明。不知为何诸葛亮要发动北伐之战。以下官所知,先帝在时,从未令其单独带兵。先帝的识人之智,下官一直奉若神明。”

“你知道的不少啊。的确,诸葛并非长于军事。”

“既然如此,北伐岂不是徒劳而难有建树?白白耗费国家财力和兵员。”

李严说了半句“我也并不赞成”便不再说下去,转而问我:“你身边那个邢军师,怎么没跟你一起来?”

“下官此来永安是探望亲属的,不想带太多人随行,以免令太守误会。”

“那人谈吐极为特别,气质出众,或可与诸葛一较高下。你在江陵的成就,想必少不了他的出谋划策吧?我十分期待将你二人揽入麾下,共谋大业!”

“多谢太守看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