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雪的女儿 > 第94章 32 凤囚凰天下第一冷后

第94章 32 凤囚凰天下第一冷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队伍行至城外,景泰皇帝亲自率百官出城迎接。看到杨旸的车驾,景泰眼中闪过一丝惊艳与复杂的情绪,他快步上前,亲自搀扶杨旸下车。“旸后辛苦了,此次出征大获全胜,你居功至伟。”景泰说道,脸上带着笑容,可那笑容却未达眼底。杨旸微微福身:“陛下,此乃臣妾分内之事,亦是众将士拼死奋战之成果。”她的语气不卑不亢,眼神平静地与景泰对视,心中却在揣摩皇帝的心思。

回宫之后,庆功宴上,杨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众妃嫔表面上对她阿谀奉承,实则嫉妒不已。一位妃嫔娇笑着走近杨旸:“娘娘真是女中豪杰,这等战功,怕是我等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呢。”杨旸轻轻抿了一口酒,抬眸看了她一眼:“妹妹说笑了,本宫只是为了颜国的安宁,别无他想。”她的神态淡然,却有一种无形的威压,让那妃嫔有些讪讪地退下。

在宴会的角落里,杨旸注意到几位朝中大臣窃窃私语,眼神时不时地投向自己。她心中一动,知道这宫廷中的暗流涌动并未因自己的战功而平息,反而可能更加汹涌。她不动声色地叫来自己的心腹宫女,低声吩咐:“去打听一下那些大臣在谋划什么。”宫女领命而去,杨旸则继续在宴会上周旋,她深知,自己在这宫廷与朝堂的棋局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而颜国的稳定与繁荣,依旧是她心中最重的砝码,无论面对何种阴谋诡计,她都必须坚守住自己的立场,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

心腹宫女很快回来,在杨旸耳边低语:“娘娘,他们似在商议如何借此次战功之事,拉拢一些将领,削弱娘娘在军中的影响力,进而在朝堂上与娘娘作对。”杨旸眼神一凛,手中的酒杯微微握紧,脸上却依旧保持着从容镇定。她轻轻放下酒杯,站起身来,莲步轻移,朝着那几位大臣走去。

此时的杨旸,身着的红色锦袍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腰间束着的丝带镶嵌着一颗温润的玉佩,更衬得她身姿婀娜。她发髻高耸,几支金钗点缀其中,在烛光下闪烁着光芒。

“诸位大人在此相谈甚欢,不知可否让本宫也来凑个热闹?”杨旸的声音清脆悦耳,却让几位大臣心中一惊。他们急忙行礼,其中一位强装镇定地说道:“娘娘说笑了,臣等只是在闲聊些琐事。”杨旸微微浅笑,眼神却如寒星般冰冷:“哦?本宫还以为诸位大人在商讨国家大事呢,毕竟这朝堂之事,可都关乎颜国命脉,若是有什么谋划,不妨说出来,让本宫也听听。”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不敢言语。杨旸见状,心中冷笑,继续说道:“本宫此次出征,并非为了一己私欲,乃是为了颜国边疆安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若有人想在这背后搞些小动作,可莫要忘了,本宫既能在战场上杀敌,亦能在这朝堂中洞察秋毫。”她的语气逐渐严厉,身上散发出来的威严让几位大臣额头冒出冷汗。

杨旸说完,转身离开,留下几位大臣在原地忐忑不安。回到自己的宫殿,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她知道,这宫廷斗争才刚刚开始,自己虽然有皇帝的支持和军中的威望,但那些大臣们也不会轻易罢手。她必须想个万全之策,既不能让他们破坏颜国的稳定,又要保住自己辛苦得来的地位和影响力。她轻轻叹了口气,心中默默盘算着,是该主动出击,还是静观其变,等待他们露出马脚。

杨旸沉思片刻后,决定先从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势力入手。她换上一身简洁的男装,一袭黑色劲装将她的身材勾勒得英气飒爽,头发束成高马尾,仅用一根丝带系住,没有多余的装饰,却更显利落干脆。

她悄然前往军营,未提前通知任何人。到达军营时,士兵们正在操练,看到皇后突然驾临,都露出惊喜与崇敬的神情。杨旸径直走向演武场中央,大声说道:“众将士,本宫今日前来,是想看看大家的训练成果。”说罢,她随手拿起一把长枪,枪身一抖,舞出几个漂亮的枪花,引得周围士兵阵阵喝彩。

这时,一位年轻将领走上前,抱拳道:“娘娘,末将愿与娘娘切磋一二。”杨旸看了他一眼,点头应允。两人摆开架势,年轻将领率先发起攻击,他攻势迅猛,枪尖如毒蛇吐信般刺向杨旸。杨旸却不慌不忙,身形轻盈地躲避着,她的眼神专注而冷静,仿佛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几个回合下来,杨旸瞅准时机,猛地用枪杆一挑,将年轻将领的枪挑飞出去。

“娘娘好武艺!”年轻将领心悦诚服地说道。杨旸微微一笑,道:“将士们都应勤加练习,唯有自身武艺高强,才能保家卫国。”她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位士兵。

在军营中巡视一番后,杨旸与几位重要将领单独会面。她坐在营帐中,表情严肃地说:“诸位将军,如今朝堂之上有些许暗流涌动,有人妄图破坏我们辛苦得来的安宁。本宫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莫要被奸人所利用。”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忠心。

然而,杨旸也深知,仅靠军中支持还不够。她回宫途中,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朝堂上也找到可靠的盟友。她想起了几位刚正不阿的老臣,他们虽不参与党派之争,但在朝中颇有威望。“或许可以从他们入手。”杨旸心中暗自想道,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决定回宫后便去拜访那些老臣,哪怕前路布满荆棘,她也要为颜国的稳定与繁荣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不容许任何人破坏她守护的这片江山社稷。

杨旸回宫后,稍作休息,便精心挑选了一件素色的丝质长裙,裙摆上绣着几枝淡雅的兰花,外披一件月白色的薄纱披风,走起路来飘飘欲仙。她仅佩戴了一副羊脂玉的耳环,头发简单地挽成发髻,插上一根碧玉簪子,妆容淡雅,尽显温婉大气。

她带着宫女,捧着几盒珍贵的茶叶和一些古籍,前往老臣李大人的府邸。李大人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在朝中颇有威望,且对颜国忠心耿耿。到了李大人府邸,管家通报后,李大人亲自出门迎接。

“老臣拜见旸后娘娘,娘娘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李大人恭敬地行礼。杨旸连忙扶起他,微笑着说:“李大人不必多礼,本宫今日前来,是想与大人聊聊家常。”李大人心中明白杨旸的来意,但也不点破,侧身将杨旸请进屋内。

屋内,杨旸坐在椅子上,眼神真诚地看着李大人:“李大人,您在朝中多年,德高望重。如今本宫发现朝堂之上有些不太平,一些势力暗中勾结,意图扰乱朝纲。本宫深知大人一向秉持公正,所以想听听大人的看法。”李大人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娘娘,这朝堂之上的纷争由来已久,老臣也有所耳闻。只是这些势力盘根错节,想要彻底清除并非易事。”

杨旸轻轻点头,说道:“本宫也知道困难重重,但为了颜国的长治久安,本宫不能坐视不管。大人可有什么良策?”李大人看着杨旸,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娘娘有此等决心,实乃颜国之福。老臣以为,娘娘可先从整顿吏治入手,清查那些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之徒,杀鸡儆猴,以正朝纲。同时,拉拢一些中立的官员,壮大自己的势力。”

杨旸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她站起身来,向李大人福了福身:“多谢大人指点,本宫受益匪浅。”李大人赶忙起身回礼:“娘娘客气了,老臣愿为娘娘和颜国尽绵薄之力。”

从李大人府邸出来后,杨旸心中有了方向,但她也清楚,这一系列的举措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抵制。她望着天空,眼神坚定而又忧虑,暗自思忖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她知道自己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前功尽弃,甚至危及自身和颜国的安危。

杨旸回宫之后,立刻着手筹备整顿吏治之事。她身着一袭深紫色的宫装,绣着华丽的金线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镶嵌着紫宝石的腰带,更显尊贵威严。头发高高盘起,头戴一顶精致的紫金冠,垂下的珠帘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半遮半掩着她那坚定而冷峻的面容。

在御书房中,杨旸与景泰皇帝相对而坐。她目光直视皇帝,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如今朝堂之上贪腐成风,结党营私现象严重,若不加以整治,颜国根基将动摇。臣妾恳请陛下恩准,彻查此事。”景泰皇帝微微皱眉,有些犹豫:“旸后,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从长计议。”杨旸微微向前倾身,语气坚定:“陛下,若再拖延,只会让奸佞之徒愈发猖狂。臣妾愿与陛下共担风险,定能还朝堂一片清明。”景泰皇帝看着杨旸坚定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旸后既有此决心,朕便许你放手去做,但切不可操之过急。”

得到皇帝的许可后,杨旸开始秘密调查那些涉嫌贪腐和结党的官员。她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心腹之人,暗中收集证据。一日,心腹回来禀报,已掌握了户部尚书贪污受贿的关键证据。杨旸当即下令,召户部尚书进宫。

户部尚书进宫后,看到杨旸正襟危坐于宫殿之上,周围的气氛压抑而凝重。他心中忐忑,但仍强装镇定:“娘娘唤臣前来,所为何事?”杨旸冷冷地看着他,将证据一一摆在桌上:“尚书大人,这些你可认得?”户部尚书看到证据,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扑通一声跪下:“娘娘,臣……臣知罪,求娘娘开恩。”杨旸眼神中没有丝毫怜悯:“你身为朝廷重臣,本应奉公守法,却做出这等贪污之事,你可对得起颜国的百姓?”

此时,杨旸心中明白,这只是整治吏治的开端,后面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但她毫不退缩,她深知只有彻底清除这些毒瘤,颜国才能繁荣昌盛。她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和阻力,都要坚持下去,哪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她也要守护住颜国的未来,让这片土地在清正廉洁的治理下走向辉煌。

杨旸决定将户部尚书贪污之事公之于众,以儆效尤。她身着凤袍,金红色的锦缎上绣着栩栩如生的凤凰,每一只凤凰的眼睛都镶嵌着细小的红宝石,仿佛在凝视着世间的罪恶。头戴凤冠,凤冠上的明珠闪耀着圣洁的光芒,长长的珠帘垂落,随着她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声响。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凝固了一般。杨旸站在皇帝身侧,眼神冰冷地扫视着群臣,然后缓缓开口:“诸位大人,今日本宫要揭发户部尚书的罪行。他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克扣灾款,致使百姓受苦。”说着,她将证据一一展示。户部尚书瘫倒在地,面如死灰,不断求饶:“娘娘,臣一时糊涂,臣愿将贪污之财尽数上缴,求娘娘饶命。”

一位与户部尚书交好的大臣站了出来,狡辩道:“娘娘,此事或许有误会,尚书大人一向尽忠职守,恐是有人蓄意陷害。”杨旸凤目圆睁,怒喝道:“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本宫亲自调查,岂会有假?”她的声音威严而响亮,在朝堂中回荡,让那大臣不敢再言语。

杨旸深知,这些贪官污吏背后都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要彻底清查并非易事。她心中暗自思量,必须要让皇帝坚定决心,不能被这些人的求情和狡辩所动摇。她转头看向景泰皇帝,目光中带着期许:“陛下,贪污之风绝不可长,若不惩处,颜国将失去民心。”景泰皇帝微微点头,说道:“旸后所言极是,户部尚书罪不可恕,即刻打入大牢,家产抄没,其余涉案之人,一并严查。”

杨旸松了口气,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行动,哪些官员可以争取,哪些是顽固不化必须严惩的。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然,仿佛一位无畏的战士,准备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继续战斗。她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颜国的命运,所以必须谨慎又果断,哪怕因此树敌众多,她也绝不后悔,只愿能为颜国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户部尚书一案的推进,杨旸日夜操劳,她褪去了华丽的宫装,只着一身淡雅的素色罗裙,裙上仅绣着几缕简单的银线花纹,头发松散地用一根丝带挽起,几缕发丝垂落在脸颊,略显憔悴却依旧难掩那骨子里的坚韧。

她在自己的宫殿中仔细查阅着从各处搜集来的官员资料,试图从中找出更多线索与潜在的同盟。此时,宫女小荷端来一碗参汤,轻声劝道:“娘娘,您已经许久未曾好好休息了,喝口参汤补补身子吧。”杨旸微微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却仍带着一丝感激:“小荷,放下吧,本宫还有许多事要做。”

一日,杨旸得到消息,有几位地方官员与朝中势力暗中勾结,意图在地方上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她决定微服出巡,亲自去探查一番。她换上了一身男装,一袭青布长衫,头戴一顶书生帽,腰间挂着一块普通的玉佩,将自己装扮成一位游学的公子。

在出巡途中,她看到百姓们生活困苦,许多人流离失所,心中满是悲悯与愤怒。当她来到一个小镇时,恰逢当地官员在强行征收赋税,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杨旸走上前去,装作不知情地询问:“官爷,这赋税为何如此之重?”那官员斜睨了她一眼,不耐烦地说道:“你这书生,莫要多管闲事,这是为了朝廷的建设。”杨旸心中冷笑,却仍平静地说:“小生只是好奇,这赋税似乎远超常理,难道就没有王法了吗?”官员大怒:“你竟敢质疑本官,来人啊,给我拿下!”

就在这时,杨旸缓缓摘下书生帽,露出那张冷艳而威严的面容:“本宫看你们谁敢!”官员们见状,大惊失色,纷纷跪地求饶。杨旸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厌恶:“你们这些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本宫定不会轻饶。”她深知,地方上的腐败问题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回宫之后,必须要加快整顿吏治的步伐,可这也意味着会触动更多人的利益,她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但她的眼神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拯救颜国于水火之中,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与繁荣。

杨旸将这些贪官污吏押解回京后,便开始筹备对他们的审讯与惩处事宜。她重新穿上了那身象征皇后威严的凤袍,凤袍以明黄色的锦缎为底,上面用五彩丝线绣着形态各异的凤凰与祥云,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皇家的尊贵与庄重。头戴的凤冠更加华丽绚烂,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垂下的流苏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似在诉说着她的决心。

在审讯大堂之上,杨旸端坐在主位之上,眼神如刀般锋利,一一审视着堂下跪着的贪官。她轻轻抬手,声音冷冽:“尔等可知罪?”那些贪官们早已吓得瑟瑟发抖,其中一位哆哆嗦嗦地回答:“娘娘,臣等知罪,是臣等被猪油蒙了心,还望娘娘开恩。”杨旸冷笑一声:“你们的罪行罄竹难书,祸国殃民,如今求饶,不嫌太晚?”

这时,一位朝中老臣前来求情:“娘娘,这些官员虽有罪,但他们在朝中多年,也曾有过功绩,还请娘娘从轻发落。”杨旸凤目圆睁,怒视着老臣:“大人此言差矣,功过不能相抵,他们的罪行已严重损害了颜国根基,若不严惩,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老臣被驳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退下。

杨旸深知,此次严惩这些贪官,定会引起朝中震动,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势力的暗中报复。但她毫不畏惧,她在心中对自己说,为了颜国的未来,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危险与挑战的准备,哪怕前方荆棘满途,她也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将颜国引向光明的道路,让正义与公正重回朝堂,让颜国在清正廉洁的治理下繁荣昌盛,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

处置完这批贪官后,杨旸并未松懈。她深知,若要彻底改变朝堂贪腐之风,需从制度根源入手。于是,她一头扎进书房,日夜钻研历代朝政得失,常常身着一件月白色的丝质长衫,未施粉黛,头发简单地用一根木簪挽起,几缕碎发垂在消瘦的脸颊边,眼神专注而坚定,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

数日后,杨旸带着一份精心拟就的吏治改革方案求见景泰皇帝。她重新梳妆打扮,头戴紫金八宝攒珠冠,身着绣有九龙戏珠图案的朱红锦袍,腰束一条金丝软带,脚踏一双绣金云纹缎面鞋,步伐沉稳有力,仪态端庄威严。

见到皇帝,杨旸福了福身,便直入主题:“陛下,臣妾以为,当下贪腐猖獗,皆因官员选拔升迁制度漏洞百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臣妾拟了一份改革之策,望陛下过目。”说罢,呈上方案。

景泰皇帝接过方案,细细翻阅,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良久,他抬起头,看着杨旸说道:“旸后,此方案虽好,但触动诸多既得利益者,推行起来怕是困难重重。”杨旸微微抬头,目光炯炯地回应:“陛下,正因为艰难,才更要去做。若任由现状持续,颜国迟早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臣妾愿亲率团队,监督推行,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定不辜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

景泰皇帝凝视着杨旸,从她眼中看到了决绝与坚毅,心中暗自钦佩。他轻轻点头:“旸后既有此决心,朕便与你一同努力。只是过程中,你需多加小心,那些利益受损者恐会暗中使坏。”杨旸心中一暖,谢道:“多谢陛下信任,臣妾自当谨慎。”

然而,消息传出,朝堂上下顿时暗流涌动。一些权贵们聚集在一位老王爷的府中,个个面色阴沉。其中一人咬牙切齿地说:“这皇后好大的胆子,竟敢断我们的财路,绝不能让她得逞!”老王爷坐在太师椅上,眼神阴鸷:“先莫要慌乱,派人紧盯她的一举一动,寻找机会将她扳倒。”众人纷纷点头,一场针对杨旸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而杨旸也敏锐地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她心中警惕,一面加快改革筹备,一面加强自身安保,同时思索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明枪暗箭,她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退缩,这是为了颜国,为了正义,哪怕孤身一人,也要战斗到底。

杨旸察觉到危险后,行事更加谨慎周密。她在日常服饰上也做了改变,不再穿戴过于华丽张扬的服饰,而是常着一袭深蓝色的锦缎长裙,裙角绣着精致的银色暗纹,低调却不失高雅。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仅用一根蓝宝石簪子固定,既方便行动又不失端庄。

她开始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挑选了一些忠诚且有才能的年轻官员,时常在自己的宫殿秘密召见他们,商议改革与应对之策。这些年轻官员们对杨旸充满敬佩,皆愿效死力。

一日,杨旸收到消息,有人在民间散布谣言,诋毁她的名誉,意图煽动百姓对她的不满。她决定亲自出宫,去民间了解情况。她换上一身素净的平民服饰,淡绿色的布衫配上一条褐色的布裙,脸上略施粉黛,伪装成一位普通的富家小姐。

在集市上,杨旸听到百姓们的议论纷纷。一位大娘皱着眉头说:“听说那皇后专权,现在还要搞什么改革,这以后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喽。”旁边的一位大叔也附和道:“是啊,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为了咱老百姓。”杨旸心中一痛,走上前去,微笑着对大娘说:“大娘,您这话可就冤枉皇后娘娘了。娘娘一心想要整治朝堂,让咱颜国越来越好,那些贪官污吏才是害咱们的人呢。”大娘怀疑地看着她:“你这小姑娘,怎么知道这么多?”杨旸笑了笑:“我曾在宫中见过娘娘一面,娘娘心怀天下,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那样。”

与百姓们交谈过后,杨旸回宫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对策。她明白,仅仅在朝堂上推行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她眼神坚定,心中暗自决定,要加大对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百姓们真正了解改革的好处。同时,她也要加快调查谣言的源头,给予造谣者沉重的打击。她深知自己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她的信念从未动摇,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为颜国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让这个国家充满生机与希望,让百姓们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回到宫中,杨旸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讨应对谣言与推进改革之事。她换上了一件庄重的紫色宫装,衣摆上绣着细腻的金线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镶嵌着紫宝石的丝带,更显高贵与威严。发间插着一支凤凰金簪,簪上的明珠在烛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

杨旸坐在椅子上,神色凝重地开口:“如今民间谣言肆虐,若不及时制止,改革大业将举步维艰。诸位有何良策?”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娘娘,可在城中各处张贴告示,详细阐述改革的初衷与益处,同时,派遣可信之人深入民间,为百姓答疑解惑。”杨旸微微点头,认可了这个提议。

正在此时,一位小太监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禀报:“娘娘,不好了,几位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娘娘,说娘娘干预朝政,扰乱朝纲,要求陛下严惩娘娘。”杨旸听闻,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但很快恢复了镇定。她站起身来,冷冷地说:“他们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本宫所做一切,皆是为了颜国,他们却为了一己私利,百般阻挠。”

她决定面见皇帝,为自己辩解。在去往御书房的路上,杨旸心中思绪万千。她深知此次面圣至关重要,若不能说服皇帝,自己不仅会陷入困境,改革也将夭折。她不断在心中整理着说辞,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应对那些大臣们的阴谋诡计。

见到景泰皇帝,杨旸恭敬地行礼后,便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臣妾听闻大臣们弹劾臣妾,心中甚是委屈。臣妾所为,不过是想为颜国铲除弊病,让朝廷清明,百姓安乐。那些大臣们因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便恶意诋毁臣妾,还请陛下明察。”景泰皇帝看着杨旸,脸上露出一丝犹豫:“旸后,大臣们联名上书,朕也不好轻易忽视。你且说说,这改革到底能给颜国带来什么好处?”杨旸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地阐述改革在吏治、民生、经济等方面的长远规划与积极影响,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声音沉稳有力,试图让皇帝看到她的决心与智慧,也期望皇帝能在这关键时刻给予她支持,使她能够继续在这荆棘满途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守护颜国的未来。

景泰皇帝静静地听着杨旸的阐述,脸上的犹豫逐渐消散。待杨旸说完,他微微点头:“旸后用心良苦,所谋深远,朕已知晓。那些大臣们的弹劾,朕自会详查,不会让你蒙冤。”

得到皇帝的支持,杨旸信心大增。她一方面加紧推行吏治改革,派遣得力官员到各地监督执行,严惩贪污腐败之徒,同时大力宣传改革政策,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她对那些造谣生事和联名弹劾她的大臣展开调查,掌握了他们结党营私、妄图谋反的铁证。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朝会上,杨旸当着众大臣的面,将证据一一呈上。那些大臣们顿时瘫倒在地,脸色惨白。景泰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他们打入大牢,等候审判。

随着改革的深入,颜国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繁荣,边疆稳定。杨旸站在皇宫的高台上,望着一片祥和的京城,身着华丽的凤袍,凤袍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头戴璀璨的凤冠,面容端庄而欣慰。她知道,自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抱负,为颜国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而她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颜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代传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