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式凉[快穿] > 第154章 番外

第154章 番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无望的处境,希望太拖累人了。

我的挂念不能让你在危险中免于受伤,我也无法承担你亲切的回信,安于生活之人的心不需要太剧烈的跳动。

如今阿尔兹海默催促我做这个仪式,括号即写这封信括回,正式放下,括号这次是真的,而且老早老早就放下了,只是才倒出空写括回。

我认不出你,但我一直都挂念着你,以朋友的感情爱你,直到生命尽头。

愿悲伤、疾病和死亡远离.

翻译女孩把信拿到他面前。

句尾是一个深深的墨点,随后背面是一片儿童般的作画,画的似乎是挂毯的图案。

“这儿还有一行小字:是我寄出的,希望你不要介意,梅石。”

为他写完回信,两人拿钱去买了药回来,还把店里的医师拽了过来。

“没用了。”

“他死了?”邮差问。

医师点头。

“那药能退吗?”

翻译女孩别样地看着她。

“算了,捐了吧。”

邮差改口,拿起信,看着上面的外国字。

“好短,什么意思?”

“我也会以朋友的感情记得你,直到时间尽头。”

……

师凉姥姥去世,农场换了一批管理者,钱万爵管理的集团也一样,公有资产不认可世袭。

庄学礼的百岁喜丧过后,她的个人财产庄婧可以继承,如今也包括电影版权。

如果不是郝阿姨和母亲死前都提到了让它上映,庄婧年岁大了,压根没心情跟那些机关单位和发行商去耗。

除了一些配合影院最新放映技术的修复,影片原封未动。

首映过去了好久,热潮还没有消退的趋势。

片子有两个半小时,看之前庄婧还担心自己会坐不住或睡过去。

没想到视听纯熟,节奏明快,十二天大事小情在篇幅内交代得清清楚楚。

主角的悲剧性格在这十二天体现得淋漓尽致。

常听人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这就是了。

前半段镜头跟随着主角,他肆意舒缓地生活,而每个人,包括银幕前的观众都在他的高压统治之下的感到神经紧绷的静谧的恐怖。

中段镇压民间起义,朝堂密谋宫变。

代入暴君视角,便会陷入统治被推翻的惊惶焦虑之中;

代入起义一方,哪怕知道他们会赢,历史如此,也会被推移的镜头引领,被真实而聒噪的角色感染,随他们杯弓蛇影战战兢兢。

她所在的厅,前座的观众中途恐慌症犯了,悄悄跑了出去。

末尾三十分钟,在美轮美奂的行宫中,暴君召开最后的疯狂盛宴于一片离奇的安宁中上演。

性与屠杀场面都采用了艺术化处理,画面依旧美如古画,佐以古乐器的悠扬曲调。

与《生生》截然相反,生死营救本该让人紧张激动,电影却刻意处理得冗长无波,人物内敛沉默,九十分钟让人透不过气。如现实生活一般枯燥琐碎,让人想快进而不得。

《天煞星》就像生活的另一面,祸不单行大难临头,时间流逝得飞快,手忙脚乱歇斯底里也抓不住它的尾巴,让人想暂停而不得。

之所以《生生》对比,除了都是她母亲的剧本,还因为两个主角都在经历某种时间循环,打破的方法都是死亡。

他困在同一段关系模式中循环反复,他的灵魂在同一个情感囚笼里打转。

他想让事情按理想的走向来,想让人听他的话,没有人听,起初是不想让宫人杀他的一只牛,后来是想听濒死的人发出牛吼。

他想方设法地要满足自己的欲望,那注定受挫。

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攀登上了最尊严的位子,还常常耻辱过活。

每次受挫都会让他变得更加狂暴,充满仇恨。

最糟糕的是,早期的封建体制对帝王的制约微乎其微,他又无比聪明地爬上了那个位置。

天下生杀大权握于他一人之手。

最高掌权者的欲望膨胀到极致,自然而然生发出从他人痛苦中得乐的狂热。

作为男性在母权社会压抑的恶念一再扭曲,动物性的低劣彻底释放出来。

他成了智性滑轨的文明之殇、人性之恶的化身。

更确切地说,封建之恶,雄性之恶。

主演完全撑住了这部电影。

难以想象现在还有哪个男演员能演绎出如此未经训诫的雄心和野蛮,自然而然的威严和狂傲。

即使没有这个演员,剧作本身也不至沦为猎奇博名的三流之作。

把角色和演员混为一谈是荒谬。

导演却是探讨中无法忽略的一环。

她远离电影很多年了,但自小耳濡目染,听母亲和郝阿姨说了很多业内秘闻。

因为了解,所以更加稀奇,性情沉静稳重的导演,运镜柔缓阴森的摄影师,和骄矜拿架子的主演,竟合作出这么迷幻、亢奋、疯癫的片子。

有人说电影是造梦机器,至少这部电影,是一场摄住人心脏,令人倍感窒息的噩梦。

无论观众对那个煞星是爱,是恨,还是又爱又恨,甚至可能演员和角色,在他沉入湖中时,都会想他总算死了。

折磨结束了。

最后那样残忍的场面,仅用了一个平铺直叙的长镜头。

放弃了所有技巧,冷静到了冷漠的程度。

仿佛告诉所有屏幕外的人,烛芯跳动着的火苗熄灭了,梦要醒了。

银幕变黑,字幕滚动。

有的立即起身说心脏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看,有的说是想看狗皇帝的报应才捂着眼睛撑到现在,也有的像她一样,坐在原位,注视着字幕无休无止地在黑暗中呈出一个个死去已久的名字。

庄婧又想起,母亲评这部电影“不合时宜”。

内核隽永,宛如一座宏伟的警钟,但理念和形式还是太超前了。

对她那个年代有些保守的审查和人文环境,还有堪称群魔乱舞的追星群体也是这样。

如今看的时候不会想这是一部四五十年前的老电影。

换个角度想想,一群死人制作演绎另一群死得更早的人的故事,活人在观看。

可能感情丰富的会感动,她只觉得怪异,瘆得慌,尤其想到这个噩梦结束后的现实。

主演自杀,导演在争议中阻止电影于自己生前上映,转而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病死异乡。

今时的荣誉和赞美拥向两个死去的名字。

看得出导演非常感恩他的团队,片尾字幕很细很长。

她有一段时间从事后期制作,还在郝阿姨的片场做过场记,比较注重这个。

露脸的演员都有名字,配乐写上了参与音乐的所有乐师。

乐师的演员里,唯独两个名字没有出现在配乐表。

取而代之的是:

古琴——颜式凉

洞箫——祁逐归

银幕关闭,灯光亮起。

庄婧撑着扶手起身。

噩梦最好是忘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