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朴说得没错,蔡登辉和蔡清源看到这篇文章都不高兴,蔡登辉甚至把写有这篇文章的纸撕成了碎片,他对蔡清源道:“原以为刘明传放进夷洲官学的只是一只有些才气的小羊,如今看来是只幼虎。若是让这只幼虎长大了,那还了得?”
“请爹放心,他若是能成长为我们需要的虎,那就让他长;若是不能……哼!”蔡清源折断了一支笔。
上完课,闻育恒和蒋孝文就动身前往思归台,在出校门的时候遇上了来找闻育恒的李夷洲,三人便一同前往。
思归台位于海边,台下汹涌的海浪击打着岸边的岩石发出沙沙声响,台上绿树丰茂,有两块石碑立于台上,两块碑上都有字。闻育恒和李夷洲来到一块碑前,闻育恒读碑上的字:“平生无宦情,方外久浪迹。往来梁益间,一笑颇自得。花穠锦城酒,月白瞿唐笛,咿哑下江橹,跌宕登山屐。巴东烟雨秋,渭上风雪夕,至今客枕梦,万里不能尺。谁知建安城,触目非夙昔。冥冥瘴雾细,潋潋蛮江碧。出门无交朋,呜呼吾何适。归哉故山路,讵必须暖席。”读罢感叹道:“这是陆游的诗《思归》,筑台人将此台命名为‘思归’,又将陆游的诗《思归》刻于此处,盼望夷洲回到祖国怀抱之心真是可昭日月啊!”
“你想知道这台是谁建的吗?”蒋孝文此时正面对着另一块石碑。
闻育恒和李夷洲又来到另一块石碑看,“《思归台记》,时八月十五日,郑将军率猛士趋倪贼,定夷洲,与吾等登此台隔海而望,长叹不已。遂命人立一石碑,上刻陆游之诗《思归》,并更此台名曰‘思归台’,属予作文以记之……”闻育恒读到此处便停了下来,并非他不想读,而是后面的内容被人恶意刮掉了。闻育恒长叹一声,道:“这篇文章应该很不错,可惜不能一睹全文,这后面的字不知是谁刮掉的?”
“后面的内容是控诉倪本癸侵略夷洲期间犯下的罪行,以及希望夷洲和大陆早日走向统一,这与某些人的意思相背,所以自然要被刮掉。”蒋孝文指着石碑的左下角,“不过好像作者没有被刮掉。”
闻育恒冲着蒋孝文指的地方看去,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作者结尾的落款:夷洲闻家骅记。闻育恒激动地看着蒋孝文,“这篇记是我爷爷写的?”
蒋孝文点了点头,指着大海的另一边,“那边就是大陆,可惜夷洲和大陆就被这一汪浅浅的海峡隔开了。”
“海峡可以隔开夷洲和大陆,但是隔不断夷洲人和大陆人同属中国人的事实,也隔不断两岸人民血溶于水的亲情。”闻育恒道。
“说得对!”蒋孝文对着海跪下,抱拳道:“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今日我夷洲人蒋孝文与夷洲人闻育恒志趣相同,皆愿拼尽此生促进夷洲和大陆走向统一的进程,故在思归台上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见夷洲与大陆走向统一!”说完蒋孝文看着闻育恒,“兄弟,该你了!”
闻育恒点了点头,亦跪下抱拳道:“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今日我夷洲人闻育恒与夷洲人蒋孝文志在思归台上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二人愿拼尽此生促进夷洲和大陆走向统一的进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见祖国统一!”
李夷洲在一旁看,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要跪下与闻育恒和蒋孝文结义。
闻育恒当即制止,“这怎么能行呢?你是我未来媳妇啊!等我满了十八岁,你应该和我结为夫妻才对啊!怎么和我结义呢?”
“我不和你结义,我和蒋大哥结义。”李夷洲也学着方才闻育恒和蒋孝文的样子,跪在思归台上,抱拳道:“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今日我夷洲人李夷洲与夷洲人蒋孝文志在思归台上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愿拼尽此生促进夷洲和大陆走向统一的进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见祖国统一!”
然后就是三人互报年岁:蒋孝文今年十九岁,李夷洲今年十四岁,闻育恒今年十岁。所以蒋孝文自然成为了大哥,李夷洲次之,闻育恒又次之。
蒋孝文大笑着起身,对李夷洲和闻育恒道:“二妹、三弟,快快请起!”
闻育恒和李夷洲纷纷起身,闻育恒仔细咂摸了一会儿,喃喃道:“二妹、三弟,我怎么觉得经大哥这么一称呼,我与姐姐反倒还生分了起来。”
蒋孝文笑道:“将来你与二妹结为夫妻,我自然要改口称二妹为弟妹。”
闻育恒点了点头。
“二妹、三弟,我们三人一定要记住今天的誓言,尽力于促进夷洲和大陆走向统一,如果违背此誓言……”
“我们三人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李夷洲接话道。
“嗯!”闻育恒重重地点了点头。
结义完毕,蒋孝文回了家,李夷洲和闻育恒朝着闻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