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袁许] 尘中雪 > 第45章 第 45 章

第45章 第 45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25年10月26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先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集中,然后集体赴留沪日侨所设欢送会。次日27号上午,天空湛蓝如洗,代表们身着整洁统一的服装,在上海汇山码头集合,即将前往日本。

许三多和师父、师兄们站在整齐的队列中,看着袁朗走上前来,立在代表团前方。英挺的男人身着军服,神情庄重,目光扫过众人,在许三多身上多停留了片刻,然后朗声开口——

“各位同仁,今日我有幸作为政府代表,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欢送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参加东亚佛教大会。”袁朗声音沉稳有力,“愿此次大会成为两国佛教徒共同弘扬佛法、增进友谊的桥梁;愿东亚在佛教文化的纽带下,增进和平与理解。我谨代表政府,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与最热烈的欢送!”

这番讲话有着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寄托了对中日友好交流的深切期望。众人同样报以热烈掌声。

“此去……愿诸位,六时吉祥,一路顺遂,平安归来。”袁朗在最后,目光仍是忍不住落在了许三多身上。

许三多微抿了酒窝,向他轻轻点头。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开始依序登上停泊在港口的长崎丸号轮船。汽笛鸣响,长崎丸号缓缓驶离港口,代表们站在甲板上,向着岸边送行的众人不断挥手道别。

袁朗!许三多张开口,无声地喊他的名字,向他用力挥手。

袁朗微笑着注视他,轻按军帽帽檐致敬,一直站在码头,直到轮船远离,彼此再看不清对方。

此次东亚佛教大会,脱胎于1924年夏天在庐山东林寺召开的世界佛教联合会。会上通过讨论中日轮流主持召开联合会事宜,并决定1925的会议在日本召开,中国为主宾国。由于日本代表的提议,改名为东亚佛教大会。

本次中国代表团,由中华佛教总会机关部部长道阶大师与太虚大师分任正副团长,共率50人。29日,渡轮终于抵达日本神户。

——这是许三多第一次远离故土,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许三多无数次想象过日本的模样。由于当时复杂的中日关系和动荡的时局,日本在他心中始终是一个神秘而又略带畏惧的存在。然而,当他真正站在神户港,望着碧蓝天空、繁忙的港口和热情洋溢的人群时,却发现这里和中国的日常情景并无本质不同。

更让许三多感动的是,神户的佛教团体和各大报社新闻记者早早地就在码头上等候他们的到来。他们的笑容真诚友好,仿佛是在欢迎久违的挚友。

为了招待好50人的中国代表团,日本佛教界安排了多名翻译,分别对接代表团内分组人员。其中许三多所在的,是10人为单位的俗家弟子组。而对接他们的翻译,是一位年轻活泼的日本少女,她有着乌黑的长发和明亮的眼睛,为表正式,穿着传统的日本和服,宽大的袖摆上印着落樱如雪。

“欢迎各位来到日本。我是你们本次随行的翻译,美智子。”少女双手合十,用流利的中文笑着说,“感谢中国将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

许三多惊讶地脱口赞道:“您、您的中文真好!听起来就像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这一说,大家都笑了。

“因为我的爸爸是中国人,他曾经是留学生,在这里认识了我的妈妈,他们相爱后,我的爸爸决定留下来。”美智子大方地回应,“如果你们愿意,这几天我也可以教你们一些日语。”

这么一说,大家便笑着问“早安”、“午安”、“晚上好”怎么说,话匣子由此打开,初见时的拘谨也就逐渐破冰了。

下了渡轮,中国代表们乘上日方特地预备的汽车,前往神户佛教联合会举办的欢迎会。一路上,许三透过车窗,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美智子像一只百灵鸟,在车上为大家介绍神户的人文风俗。

此次行程较紧,结束了神户这边的欢迎宴,中国佛教代表团又于傍晚时分乘火车前往东京。30日中午,当火车缓缓驶入东京车站时,许三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东亚佛教大会全体职员,以及日本文部省、立正大学、帝国大学佛教青年会、东京女子青年会、东本愿寺之男女高小学校、日莲宗女高师及妇人会等单位和团体代表不下万人,在东京车站列队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他们的热情如同冬日暖阳般耀眼。

“多亏了东京佛教大会职员们的努力,特意组织了如此盛大的欢迎队伍。还有来自文部省的代表,他们一直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教育发展。”美智子指着队列前方的人群,向许三多这十位俗家弟子们介绍。

许三多顺着美智子的指引望去,只见人群井然有序,手里挥舞着代表欢迎的鲜花与彩旗,脸上皆是真挚笑容。

“那边是立正大学和帝国大学佛教青年会的成员,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美智子继续介绍道,“还有东京女子青年会、东本愿寺的男女高小学校,以及日莲宗女高师及妇人会等团体的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却都因为对佛教的共同信仰而聚集在这里。”

许三多听着美智子的介绍,目光在人群中穿梭,他看到了老人、孩子、青年男女,他们眼神中都含着对和平与友好的期盼。这一刻,许三多深刻感受到了佛教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独特魅力,它超越了国界与种族,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据史书记述,日本最初接触到佛教,就是源于中国。大约在继体天皇十六年时,中国梁朝人司马达等来到日本,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归依礼拜。”美智子说起中日佛教的交流,如数家珍,“日本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佛教大约于公元六世纪中叶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特别是在圣德太子摄政期间,经过他的大力提倡和奖励,佛教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下了根,并对日本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这段历史渊源,日本佛教界信众,一直对中国抱有好感与感激,日本普通人民也渴望通过这次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美智子转过来,正巧对上许三多的目光,便对他笑了笑,“所以,大家才会对中国代表的到来致以如此热烈的欢迎。”

心中触动,许三多跟随大家下了火车,腼腆地挥手回应人群的欢呼声与掌声,迎接这份来自异国的诚挚与热情——他们知道,这一刻不仅属于他们个人,更属于所有渴望和平与友好的人们。

在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代表们乘汽车,继续赶赴大会会址所在地——增上寺。日本佛教各团体听闻中国代表团到达后,均来拜谒问候。

来的人太多,大家交流起佛学话题又兴致高昂,话匣子根本止不住。美智子忙得停不下来,一直在中间提供翻译,说得口干舌燥。

“美智子,美智子。”被连喊数声,美智子忙得焦头烂额,还以为是等不及了排队找她翻译的,结果一转身,递到眼前的是一杯热水。

“给。”竟是许三多,他不知何时离的队,专程去接了杯水来给美智子。

美智子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在这个大男子主义的年代,特别是日本,女性被规训,榜样是大和抚子,要温婉体贴,在工作场合更是没有男性主动为女性倒水一说。更何况,她是一位非常专业的翻译,即便喉咙干渴,她也会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尽量不让大家看出她的不适。

现场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可许三多注意到了。也许有人注意到了,但只有许三多这位男性默默为她取水。

“……谢谢。”美智子接过来,第一次细细打量眼前人。许三多长得平凡,在代表团里并不突出,她之前并未多加关注,现在才发现,他有一双过于干净的眼睛,让人视之心里都安宁下来。

“不客气。”许三多眼睛一弯,星光碎在月牙里。

美智子也忍不住笑了,赶紧喝了那杯水。许三多又去接空杯子,说帮她放回去,让她安心翻译。美智子从没接受过男性这样贴心的帮助,既有些无措,又很感动。

下午两点,东亚佛教大会召开预备会。预备会报告了大会筹备经过,选举日本法隆寺第103代别当(掌管一山之寺务者)佐伯定胤,和中国代表团团长道阶法师,为正副会长,并由大会的教义研究部、教义宣传部、社会事业部、教育事业部分别报告各部会议组织情况。

各界代表都坐在台下认真倾听,美智子松了口气,终于可以歇歇了。这会儿闲下来,她不禁偷偷去瞧中国代表团那边,只见许三多正襟危坐,眼睛一瞬不瞬地望着台上,尚显稚气的侧脸显得极为认真。

美智子想回礼表达对许三多的谢意,于是琢磨着本次中国代表团来访,行程十分紧张,加上带队的又是严肃的高僧大德,应该没有机会安排团队逛东京。这么一想,突然有了主意。

等到下午会议结束,已近黄昏。代表团返回住处时,美智子叫住了许三多。

“想不想去逛逛东京?”美智子小声问。

“大家一起吗?”许三多有些惊讶。

“不,就我们两个,当作下午那杯水的回礼。”美智子比了个喝水的动作,两个人都笑了。

“抱歉我不想多带人,不然就像又回到工作场合了。”美智子怕许三多觉得二人单独出游尴尬,又特别解释了下。

“没事,我明白。”许三多只是有些犹豫,“不过……我好像没什么特别想逛的。”这次来日本,他的注意力全在大会上听中日两国大德交流,对红尘俗世的消遣之物没什么兴趣。

“难得来一趟,可以买些纪念品带回去。”美智子试图说服他。

许三多想起袁朗以前每次来看他,都会给他带些点心零嘴。说起来,袁朗走南闯北,可比自己见多识广,但自己难得来日本一趟,若能给他挑个礼物,也算一番心意,袁朗必不会嫌弃。

于是等美智子换了轻便的衣服,带着许三多走入了东京的黄昏。

黄昏时分,东京被一层淡淡暮色笼罩。街灯初上,与远处稀疏的霓虹辉映。街道两旁,传统的木屋町屋与现代建筑交织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店铺的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巷弄两旁挂着日式灯笼,散发出柔和的橙光,装点得如梦似幻。偶有行人匆匆而过,脸上洋溢着归家的喜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