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乔希瑶不再是以前那个傻女人,她下乡的时候只带了一条月事带,要是弄脏了身子,更换起来不方便,想了想,就从自己随身背得斜挎包里,翻出她下乡之前父母给她的一堆钱票,从里面找出一个华侨劵出来,购买了一条新的月事带。
买完日常用品,她又去到卖糕点的柜台前,想买一些糕点点心,一半自己吃,另一半拿给黑娃一家吃。
陕北的点心柜台,卖得点心品种很少,玻璃柜台里只放了五种点心:江米条、葱油饼干、大黄饼、桃酥、酸枣糕。
乔希瑶在柜台前看了一圈,很大气的对售货员说:“同志,每样点心给我来一斤,半斤装一个油纸袋。”
售货员瞥了她一眼道:“你有五斤点心票吗?”
“应该有。”
乔希瑶下乡的时候,乔父乔母觉得把她弄来陕北这种贫困的地方下乡,让她吃苦,愧对于她,给了她一百块,二十多种平时积攒舍不得用的各种票据,加上乔希瑶从小积攒的五十多块压岁钱,乔希瑶手里压根就不缺钱。
她往包里掏出一堆花花绿绿的钱票,稍微一清点,只掏出两斤点心票,顿时不好意思的说:“同志,每样点心给我来半斤,分成二两、三两装。”
这年头的人们买点心,多半是送礼,但点心价钱不便宜,点心票也有限,送礼不可能一下送个半斤一斤以上的,都是二三两装一个油纸袋,装上三五个品种的点心糕点,既好看,又品种齐全,也不至于显得小气,很多普通人家都这么买来送礼。
售货员习以为常,什么都没说,接过她的钱票,手里拿起一个小秤砣,麻利的称好点心,用油纸速度极快地包成四四方方的模样,再用一根麻绳绑好,连同其他绑好的油纸叠放在一起,最后用一根粗点的麻绳绑好,上方绑一个活扣,方便顾客拎走,这才递给乔希瑶。
当乔希瑶抱着一堆东西,跟着舒曼出了百货大楼,舒曼好笑不已:“你买这么多东西,不知情的还以为你闹饥、荒呢。”
乔希瑶把新买的一件冬天的黑色棉袄套在身上,理了理水光十足的麻花辫说:“可不是闹饥、荒么,咱们呆在石水村那穷沟沟里,什么都没有,这眼看着就快入冬了,我得买点东西,做好入冬准备。”
“入冬?”舒曼一脸疑惑:“这才刚入深秋,哪有那么快入冬啊。”
乔希瑶把刀纸夹在胳膊底下,方便自己拎其他东西,跟她并排走着道:“曼曼姐,陕北靠近蒙国,北方的气候,哪怕是深秋,这一早一晚的温度降得能冻死个人,要提早买好御寒的衣服,才不至于半夜起来冻僵。”
舒曼闻言恍然大悟,看一眼她身上买的新棉衣,有些犹豫道:“我下乡的时候倒是带了两件冬衣......”
只不过那两件冬衣,一件是呢子大衣,除了好看修身外,一点都不御寒,另一件棉衣也是穿了好几年,里面的棉花很薄。
乔希瑶看出她的犹豫,瞥一眼周围在街道上的人,在她耳边小声嘀咕,“你要是想买衣服,不一定非要到百货大楼买,楼里价格贵着呢,咱们可以去黑市逛逛,兴许那里有蒙国货,价钱比百货大楼便宜,可以捡捡漏。”
“黑市在哪里?”舒曼十分心动。
原主虽然是沪市人,可是家境不太好,舒曼下乡的时候,她的父母只给了她不到三十块钱的钱票,要真到百货大楼买棉大衣,这些钱还真不够用。
“走这边。”乔希瑶抱着一堆东西,朝她偏了偏头,领着她穿过大街小巷,行走了将近大半个小时,到达县里一个较为偏僻的老旧居民区。
这个小区小巷特别多,四通八达的,黑市开在这里,一旦有稽查队或者□□的人来这里盘查,黑市的人可以四处逃窜,不被抓到,相当的安全。
乔希瑶上一辈子没少来黑市典当自己随身带得物件,对这里很熟悉,她也记得,原书剧情中,舒曼这个女主角就是在黑市赚了第一桶金,利用这笔钱和灵泉,从此开启开挂般的致富人生。
只不过上一辈子舒曼来黑市,是她自己来的,这次是乔希瑶领来的。
乔希瑶把舒曼领来这里,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想抱她大腿。
乔希瑶领着舒曼,走进一条特别偏僻的巷子里,那里有好些人蹲靠在巷子墙边下,身前用箩筐或者一些报纸,摆着各种各样的货物进行售卖,有卖自家自留地种得瓜果蔬菜的,有卖鸡鸭鹅鱼的,也有卖中草药、各种日常用品,鸡鸭鹅蛋的,甚至还有卖羊牛奶、棉花、糖果、各种走私货的。
琳琅满目的东西,看得舒曼睁大了眼睛,在乔希瑶耳边嘀咕:“还真是什么都有啊,你是怎么知道黑市方位的?”
她们都是一起下乡的知青,成日吃住在一块,按理来说,乔希瑶不该知道县里黑市的确切位置。
“这是我之前在村里,跟一个大娘换鱼的时候,打听到的。”乔希瑶笑着打了个哈哈。
舒曼点点头,没有疑心,因为村里那些女人,只要给她们一点好处,她们什么都能讲,于是四处寻找自己要买的东西。
乔希瑶跟在她身后,一会儿看见鸡蛋,问问价格,一会儿看见柿子买两个,一会儿看见有卖黄米的,过去跟人砍价讨价......
两个花骨朵一样的女知青,在黑市行走,尤其乔希瑶,手里买了很多东西,一看就是不缺钱的娇娇大小姐,惹得黑市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悄悄尾随在她们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