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小武把姜小海接回厂子,做了四月的货。
4月12日,姜迎紫手底下派去监视玻璃厂附近的人传回了消息,有一男一女在玻璃厂附近走访调查2号晚上的消息。2号晚上目击的两个人是一对小夫妻,负责盯梢的人跟他们接触过了,这对小夫妻看到的不多,都是对姜小海有利的部分,通过他们和别人唠嗑透露的信息来看,甚至对姜小海拉宋文的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
4月13日,姜小海在玻璃厂值着班,来了一辆警车,等他换下工服,把他带回了公安局。押着他到专案组办公室的警察态度不是很好,姜小海心知肚明,多半是他录假口供的事暴露了。
姜小海这次去的办公室比上次的大了好几倍。进到门里,最先看见的是室中央拼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罩着墨绿色的金丝绒,最上面又压了层玻璃。
整个格局看着有点像食堂,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几扇大窗负责了整个空间的采光。明媚的阳光穿透玻璃,照亮了整间屋子,给略显冷清的环境染上一层温暖的色调。
郑北和赵晓光坐在背对着窗户的那一侧,表情都不是很友善。姜小海独自走进室内,畏畏缩缩的慢慢挪到桌边。
从他进门,郑北就一直审视着他。姜小海这会儿才觉得派出所的小警察说得对,收起和善的郑北,看起来确实有点吓人。
赵晓光冷着脸示意姜小海坐到对面,姜小海下意识看了郑北一眼,发现郑北锐利的视线依旧牢牢钉在他身上。
眼前的郑北和1980年的郑北,就这么重合在了一起。
那是郑北刚被带回铁皮屋子的第一天晚上,姜小海好心给他递了个烤地瓜,在他们两个见的第二面。现在则是重逢后见的第二面,郑北的眼神和那个时候几乎一模一样,充满了警惕和戒备。
姜小海拉开椅子坐下,忽然就没了继续装下去的动力,卸掉了大半那股子战战兢兢的劲儿,整个人坐得更随意了点。
赵晓光给他展示了那半个血鞋印的照片,说现在警方已经掌握了姜小海隐瞒事实、口供造假的证据,这次把他叫过来,就是想给他一个坦白从宽的机会。
姜小海解释自己不是故意隐瞒的,接着按照设计好的说辞,回答了郑北的每一个问题。
本来就是一场普通的询问,可郑北的态度实在是太冷漠,太咄咄逼人了。姜小海又控制不住的委屈起来,郑北抛弃他、遗忘他,现在居然还能这么坦然,坦然得好像那段经历对他来说无关紧要。曾经对郑北的恨意再度浮上了姜小海的心头。
“我没抓住他,我浑身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这是句真话,只不过那个“他”不是宋文,是郑北,是记忆中的亲生父母,是当年的姜迎紫,是曾经每一个抛弃过他的人。
姜小海第一次这么直白而又隐秘的,把他心中积压多年的恨与怨表达出来。
怎么可能不恨呢?怎么可能不怨呢?这些抛弃他的人里,惟有郑北,给了他最大的希望,也给了他最深的绝望。
他恨郑北,恨别人,也恨自己。他恨自己为什么在每一次被别人抛弃的时候,总是那么弱小,总是等在原地,总是无能为力的期待着他们回来。
姜小海的说词、情绪、状态都找不出什么破绽,郑北又翻来覆去的问了几遍为什么之前口供造假之类的问题,见实在盘问不出什么了,就叫了个警察把姜小海先带出去。
姜小海被带走的时候,门外进来了一男一女,正是去玻璃厂走访调查的那两个人。警察最后把他领进一间候问室,关上门就走了,什么都没说。
过了会儿,进来一个姓熊的警察,先是对姜小海的知情不报进行了一顿严肃的批评教育,给他科普知情不报以及如果造成重大后果需要负哪些法律责任。
姜小海顺着熊警官的话,循序渐进的演完了他想要的模样,还紧张得不停的搓手。
熊警官见好就收,把他带出了候问室,领到了大厅里,让他在这等会儿。熊警官到一边打了个电话,没多久又来了个小警察,手里拎着一袋米和一桶油。
熊警官说:“虽然你知情不报,隐瞒了一些事实真相,但毕竟见义勇为,主动报了警,这部分行为还是值得奖励的。”
姜小海从小警察手里接过米和油,道了声谢。
熊警官又说:“不用谢我,这其实是郑队给你申请的。你要明白,人民警察和人民不是站在对立面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放心大胆的报警,把所有知道的情况应说尽说,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尽早破案,缉拿真凶,也能够有利于大家这个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你说是不是?”
姜小海连声说是,一副既惭愧又受教的样子,向熊警官保证以后一定牢牢记住,警民同心,然后拿着东西走了。
熊警官看着姜小海的背影叹了口气。刚才郑北找他说了这个姜小海的事,本来只用批评教育一顿的,但是郑北说这人还坐过五年牢,人家刑满释放之后找了个保安的正经工作,没再犯过事儿,也算是顺利回归社会了。这小白楼案确实跟他没关系,没说实话估计是怕因为前科被警察怀疑。
郑北寻思姜小海这也算是彻底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了,根据小孙汇报的情况,姜小海生活上挺困难的,就跟高局申请了仓库里平时用来慰问的米和油,各拿了一个,当做见义勇为的奖励,别让人觉得主动报警了还没啥好下场,后边儿又走上歪路去。
姜小海没回玻璃厂,而是拎着米油去了梁嘉驹的外贸公司。从公安局出来,没人跟着他,不过就算有人跟着,姜小海也懒得搭理,他现在,真的很想见梁嘉驹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