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长公主升职手札 > 第391章 淹留

第391章 淹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成追远微微低了头,笑道:“还不是王主簿教导有方。”

成之染眸光一顿:“改日见了王愆,我要谢谢他。”

成追远轻笑了几声,他的王主簿还在荆州呢。他不安地动了动身子,粗布裁制的素服窸窣作响,良久,他禁不住开口:“阿姊——”

成之染侧首看着他,他反而有些犹豫了,动了动嘴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成之染不慌不忙,取出匣中的金章,在纸上钤下红印。朱砂从纸上晕开,她盯了一阵,见成追远一声不吭,于是道:“过了中元节,上表归藩罢。”

成追远眼前一亮:“阿姊此话当真?”

“你不说,你阿兄怎会开口?”成之染看了他一眼。

窗外蝉声忽而拔高,直直地穿透窗纸,在耳畔犹如呐喊。成追远不由得笑了,亮晶晶的眼睛望着她,道:“这一次……阿姨能不能跟我一起走?”

他生母吴氏,如今已经是南郡王太妃了。自从高祖落葬后,后宫也冷清了许多,未曾生养的妃嫔都送去守陵。相比之下,吴太妃算得幸运。

屋中龙脑香混着冰雾漫开,香气也变得幽冷。成之染思忖了一番,道:“太妃随子就藩,前朝亦有先例,并无不妥。”

成追远松了一口气,心中安稳了许多。他急于将这个消息告诉吴太妃,次日一大早,便赶往宫中。

吴太妃住在徽音殿,这里曾经的主人已经随前朝宫眷出家为尼了。廊下的宫人正侍弄花草,乍一见到成追远,险些没认出来。

殿中并非只有吴太妃一人,六郎怀远的生母尹太妃也在,她们忙着糊灯笼,准备中元节那日张挂起来。

见他们母子有话要说,尹太妃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宫人将坐榻收拾出来,成追远瞥见案上一摞抄满经文的字纸。

吴太妃不识字,照葫芦画瓢,写得歪歪扭扭的。她还不到四十岁,容颜已憔悴得厉害,白纸剪的素花粘在鬓角,整个人显出一种灰寂的萧索。

“阿姨,咱们过了中元就能走。”成追远跪坐在蒲团上,看着对方仍在摆弄尚未糊纸的灯笼。

“那就好……那就好……”半晌,吴太妃攥紧了竹骨,叹息道,“我还好有你,你看那容氏,整日里只有鹦鹉作伴,将来的日子,那可怎么过……”

成追远咬了咬唇,道:“阿姨……”

吴太妃抓住了他的手腕,压低声音道:“她留在这里不打紧,可你我不同,我……实在是害怕……”

成追远张口欲问,可对方眸中的惧色有如实质,又使他不忍开口。宫中多耳目,有什么事情,等离开金陵再说不迟。

他看着吴太妃将灯笼浸入鱼胶,浸湿的竹骨更显得斑驳。小窗外花枝影动,隐约传来显阳殿的梵唱声,忽明忽暗地混着蝉鸣,织成一张纤密的网罗。

————

中元之后的第一次朝会,云龙门上的铜钉已结满露水。太极东堂外引礼的内侍提着褪色的白纱灯笼,跟随的百官公卿显得格外沉默,手中笏板都裹了素绸,刻意放轻的脚步落在青石板上,将散落的纸钱悠悠带起。

孟元策素履在丹墀前顿了顿,瞥见殿阶螭首吐水口卡着半张字纸,似乎是未烧尽的经文,以一种凄冷的姿态在风中萧瑟。

初秋的凉意,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眼前的太极东堂平添了几分幽邃。他在入殿参拜的间隙神游天外,倏忽想起数日前家中老仆私语,说夜半路过太庙听见铁甲铮鸣。

此刻凝神之际,那肃杀余韵倒像是从皇帝剑鞘里渗出来的。

檐上不时飞起三两只老鸦,嘶哑的叫声混杂着叮当铁马,一阵又一阵地传到大殿里。它们在中元夜吃饱了祭品,叫声比往日浑厚了许多。

成昭远莫名有些烦躁,手指不知不觉地握紧了御座扶手。他盯着左下那一身素服,太平长公主鬓角的白花刺得他眼眶生疼。

南郡王请求归藩的奏表,他留中不发,拖延了数日,成之染问起,都遮遮掩掩地蒙混过关,可这么拖着,终究不是个办法。

成昭远望向玉阶之下的王盘牟。他即位之后火速将昔日的世子詹事调回金陵,做他的吏部尚书。

不惑之年的高门显贵恬淡自持,在皇帝频频注目下终于开口。侍中颜粲家在三吴,性情冲和,有感于庶务劳形,自请解职东归。而侍中王玄契老迈不能视事,大病一场后也卧病在家。门下省侍中缺位,侍奉禁中,力有不逮。

孟元策垂首听王盘牟禀报,禁不住抬眸,目光飘向成之染。太平长公主神色平静,只是眸中沉沉不化的凝思,似乎与他心中迟疑并无二致。

蓦地他听到成昭远开口,嗓音在鎏金香炉的青烟里微微发颤。

“南郡王给事禁中,参决军国重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