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元节那日,或许是百鬼夜行的缘故,襁褓中的徐长安哭得格外凶,从天亮哭到天黑,连嗓子都要哭哑了。
傅姆一群人手忙脚乱,这孩子偏偏不住声,众人都以为是撞上了邪祟。
成之染没有说什么,抱着嚎哭不止的徐长安,从卧房走到后园的一处小阁。这一路,她走两步就要歇一歇,豆大的汗珠沿着额头滚落,徐崇朝紧跟在她身边,看得十分不忍。
可她执意如此,旁人都没有办法。
那小阁从前是什么用处,早已无人知晓,如今已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之染一早吩咐了,在阁中立起香案,供奉着几尊神主。
阁中的烛火亮起,幽幽微茫照亮了这方静谧的天地。
徐长安不知何时止住了哭声,被成之染送到傅姆怀里,也只是张大了眼睛,咿呀咿呀地试图抓住什么。
成之染在案前伫立良久,对着那一排神主,郑重地捻香礼拜。
徐崇朝目光掠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烛光之间闪动。
元破寒,徐望朝,石阿牛,赵小五……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成之染垂眸,道,“可我更希望,他们能活着回来。”
还正当少壮之时,一朝长逝,天人永绝。
徐崇朝也随她捻香礼拜,忽而道:“为何没有麒麟?”
“我留不住他,”成之染说道,“他在我心里,只在我心里。”
夜风吹开了窗子,明亮的烛火猛地抖动起来,徐崇朝望着她,从她脸上看到了一种近乎哀婉的神情,随着鼓动的夜风,在烛影之间斑驳凌乱。
————
柳元宝和宗寄罗由祠部尚书殷适之主婚。殷适之与柳元宝伯父柳访曾是祠部的同僚,因学问之道而颇为投契,对这桩婚事也尽心尽力。
如今柳访已高迁侍中,虽年事已高,为小侄操持婚礼,仍十分严整。
江萦扇观礼回来,向成之染说道当时热闹的景况,成之染听得入神,悬着的一颗心也落回肚子里。
诸事顺遂,甚好。
二人闲话之时,有通传来报,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孟元策到访。
江萦扇难掩意外。徐长安刚刚出生时,平昌孟府已经送了贺礼来,孟元策不必再跑这一趟。况且他身为男子,如今要见成之染,多少有些不方便。
成之染心中一动,孟元策既然亲自前来,定是有要事相商。
她唤人请孟元策入内,隔着硕大的屏风,与对方遥遥相对。
孟元策待她将左右挥退,方才开口道:“我本无意叨扰第下,此番冒昧,是为了江州而来。”
“江州?”成之染眸光微动。因桓不疑罢官而空置的江州刺史,至今还尚未补缺。
“朝议纷攘,百官都各怀心思,”孟元策叹息一声,道,“梁公属意于成家四郎,第下以为呢?”
成齐远年方十五,在成氏子侄中固然稍大些,可毕竟还过于年少。
成之染不由得皱眉:“天下岂是儿戏?”
孟元策颔首:“梁公自然知晓。”
纵然成齐远到了江州,也不过像荆州和豫州一样,诸事皆决于彭城。
成之染摇了摇头:“朝廷又不是无人可用。不可,不可!”
“那第下以为谁最合适?”孟元策问道。
成之染不答,只是道:“不可再以老弱临州,至于是何人,又有何差别?”
孟元策沉吟半晌,并未在府中久留。成之染思忖,他大概是来给她提个醒。
数日后,东府温太妃又派人送了补品来。
来人恰是成齐远。
成之染将成洛宛抱来,硬塞到对方怀中,道:“府中如今又添了孩子,对练儿那边多有疏漏。你在这里多留些时日,练儿喜欢你,你多陪陪她。”
成齐远与成洛宛大眼瞪小眼,一时间无语:“阿姊,我都已经十五岁,不是小孩子了啊。”
成之染不由分说,道:“来到我这里,你就是。”
成齐远本就伶俐,心念急转间琢磨过来,他阿姊要将他留在府中,只怕不是陪伴成洛宛这么简单。
他索性利落地答应了,让仆从回去给东府说一声。
他父亲成雍在东府视事,天都快黑了,去镇国府送礼的一行人才匆匆归来,其中却没有成齐远的身影。
仆从回禀道:“四郎君被镇国留下了,陪小娘子玩。”
成雍起初并未多想,可许多天过去,成齐远一直不回来,他便有些纳闷,派人去镇国府打听。
成之染回话道:“四郎正是精进的时候,少不得多加历练。留在我身边,请阿叔放心。”
成雍思前想后,有一日看见中书令萧璞对江州之事三缄其口的模样,突然灵光一现,终于明白了成之染的意思。
他又气又急,派成修远去镇国府要人。成之染没有放人的意思,成修远也不敢跟她顶嘴,麻溜地回去给成雍告状了。
成雍也无计可施,只好委婉地将此事传信给远在彭城的成肃。
他父女二人之间的事情,他一点也不想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