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进8的比赛,毛利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未来美国u17代表队队长,拉尔夫·莱因哈特。
身为单打选手的莱因哈特会出现在这个双打比赛上其实并不奇怪。
“他拥有不断修正自身弱点的能力。如果出现一次失误,那么下一次,这个失误变将成他最擅长的技巧。”媒体如此评价道。
这样的优势,最适合在实战中提升网球水平。
欧洲u15网球青年赛分为单打赛、双打赛和团体赛。团体赛一般是欧洲一些网球俱乐部在参加,由于有志于走职业的选手都跑去单打或双打了,所以实力普遍较弱。
莱因哈特是为单打赛而来的,在博格和梅达诺雷的双重夹击下,只拿到了铜牌。
双打赛在单打赛结束的一个星期后开始,意犹未尽的莱因哈特拖着同在单打赛上折戟的一位美国同胞参加了双打赛。
这位不知名的美国人印第安特征很明显,毛利确定他不是以后的u17美国代表队成员,否则自己不可能认不出。
由于他在32进16中就被淘汰了,所以毛利认为他的实力不会太强。
双打赛的报名是早就截止了的,不过强者似乎总是拥有特权。莱因哈特在单打上的亮眼表现打动了主办方,让他得到了参赛名额。
如果换一个人,就算在单打拿到冠军,主办方也未必会同意。
但莱因哈特是不同的,他的网球之路与实战息息相关,高质量的比赛打得越多,他就越强大。
比赛本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网球人才而创办的,更何况莱因哈特年纪轻轻就拥有大将之风,主办方很乐意帮助这个年轻人更快取得进步。
莱因哈特很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会是比赛以来毛利和越智遇到的网球水平最高的对手。
如果是单打,现在的毛利和越智都不可能战胜他。
但这可是双打啊!
比赛刚开始,毛利就看出来对面的两个人毫无默契可言,对于双打更是只停留在理论水平,阵型变换都做得磕磕绊绊。
毛利和越智瞄准对面配合出现的空档,把球打到两个人中间去,让他们连连失分。
莱因哈特的搭档也知道自己只是个捎带的,在输掉一局过后便主动缩到角落。于是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毛利和越智两人对战莱因哈特一人。
“这算什么双打比赛啊。”毛利小声吐槽。
莱因哈特不愧是美国这一代的领军人物,面对毛利和越智两个人的进攻,竟然也没有半点狼狈。
只有正面交手,才能体会到莱因哈特的恐怖之处。
比起喜欢将人拖入地狱的鬼和用生命来战斗的平等院,莱因哈特的网球说得上温柔至极。
一招一式没有什么太大的特点,就只是单纯地把球打回去。
只不过,在自以为发现了他的弱点,并凭此成功得分后,这个弱点便不复存在。就好像之前的得分只是一场错觉。
自己得到的每一点分数,都将帮助对手变得更加强大,这样的认知让无数选手感到挫败,甚至完全丧失斗志。
好在毛利和越智都是心智坚定的人,两个人稳扎稳打,最终拿下了胜利。甚至毛利连沉睡状态都没有使用。
在双打这一方面,莱因哈特还差得远呢。
-----------------
8进4的比赛,对手又是澳大利亚人,毛利觉得自己这一次简直是捅了澳大利亚的老窝了。
j·j·高尔吉亚和诺亚·高尔吉亚,明明是两兄弟,长得却并不相似。
诺亚是这次比赛中年纪最小的选手,还在上小学。
独属于初出茅庐的骄傲少年的气势在那双湖蓝色的眼睛里闪烁出来,谁凝视一下那双眼睛,都会感受到他对于梦想的执着。
尽管上辈子交情不深,诺亚仍然是让毛利印象最为深刻的人之一。
毛利第一次见到诺亚是在高一那年,对战澳大利亚的赛场上。
当时诺亚身着一套白色休闲服,手里牵着一只导盲犬,在赛程过半时匆匆赶来。他的眼睛很空洞,只能凭借着队友的声音走到代表队的席位上。
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的他被澳大利亚代表队除名。
尽管眼睛看不见,他仍然想为国家做些贡献。U17好不容易在家门口举行,可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看扁了。
诺亚的哥哥J·j·高尔吉亚是澳大利亚的主力队员,在网协隐约透露出要把诺亚除名的那段时间,他无数次找教练和相关官员理论。
诺亚从小立志成为职业球员,参加过各种赛事,拿下的几乎都是冠军。网协因为诺亚的亮眼表现,拿到了比以前多得多的经费。
连医生都没有完全否认过诺亚重新站上球场的可能,但那一群只会拿钱的官僚却不讲一点人情。
在他看来,这样的队伍根本没有效忠的必要。
可这毕竟是弟弟的心愿啊。
从得知澳大利亚拿到u17举办资格的那一刻起,弟弟就期待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告诉所有人,澳大利亚网球界后继有人。
他,诺亚·高尔吉亚,要成为罗德·拉沃尔之后又一位拿下全满贯的澳大利亚网球选手。
意外的具体过程毛利并不了解,只隐约记得是在初二时遭遇了一场车祸。
他和幸村后来成为挚友多半有同病相怜的原因。都在本国中学网球界成为不败神话,又在同一年面临运动生涯的毁灭。
诺亚的视力在复建完成后依然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他从未放弃过网球。
没有人知道他在夜里看了多少遍对手的录像带,也不会有人能清楚得知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
诺亚27岁那年,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