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正好,今天宋离没有跟着人一块儿去出海,还是在家里面处理昨天逮到的鱼。昨晚已经腌过一遍了,今天的宋离搬了一个矮凳子,离屋子远远的,在栅栏处。脚边放着一捆细麻绳,是待会要用来晒鱼的工具。宋离熟捏地把麻绳从鱼嘴穿进去,又掏出来,打上一个结,留下一个空空的小洞,把它们挂在了勾子上面。
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从屋子里面传出,这里的书籍和宋离上辈子学习的差不多,就是语文课本换成了四书五经,但是文字却不相同,连繁体字都不是,更像是小篆之类,十分难以辨认。书本也是没有的,都是刻在竹简上面,故而书本很贵。
宋离出生在六十年代,她出生没几年之后,家里就因为封,资修的问题被打成了□□。□□的孩子,没有受到过太好的教育,大部分时候还是父母口述,普及出来的知识观。要是真算起来,宋离觉得自己就混了一张初中文凭。七八十年代,家里面摘帽子了,宋离就已经到了要出去打工的年纪了,也没有时间给她读书学习,只能去社会上面摸爬滚打。也算幸运,小生意做得不错,可惜最后还是因为一时心软,给弟弟担保,最后破产,车祸意外。
当初宋离一个字不认识的时候,宋晨震惊过,似乎宋离一开始应该是个才女,至少肯定不是大字不识的。之后宋晨说那便带着宋离一块学,重新捡起来就好,宋离也拒绝了。一开始屋头里面来学习的孩子不多,都或多或少接济过兄妹两个,也不排挤他们,自然是不可能收钱什么的。宋晨教书,宋离想着自己再跟着屁股后面一起学,那吃什么,喝什么......
反正现在,宋离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想法。水峪村的日子很平静,很安逸,会不会认字都不会影响什么,自己哥哥也不会嫌弃自己不认字。
晒完鱼,宋离坐在矮凳上面歇了歇,用心听了听里面的读书声,现在他们还在学三字经,学习认字。听宋晨讲,之后就要开始交论语之中浅显的典故了,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听完一遍三字经,宋离往自己的围裙上面擦了一下手,站了起来去了厨房。每次宋晨做饭剩下的菜帮子还有根子都被扔在了墙角处的泔水桶里面,宋离要用它来沤田。
“宋离,一大早上干这么多活啊。”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隔壁赵家的婆娘,因为嫁个个汉子排行老三,宋离经常叫她赵三姨。宋离家的栅栏就是个摆设,谁都能打开,宋春花拎着一筐子干菜就进来了。她和宋离家是邻居的关系,前后脚功夫就到了,所以经常来串门,也帮着宋离干干活,教教她。
宋离一边沤田,一边打了个招呼,“赵三姨,您咋过来溜达了?”
“给你们送干菜。”宋春花把篮子往院子上面的桌子一摆,“都是最近刚晒出来的,改天做给你哥吃,教书可费脑子。”
“谢谢三姨。”宋离直起腰,有点酸疼还能够忍受。她放下锄地的想法,和宋春花先聊聊天,“上个月,芳姐儿嫁了,嫁城里面去了,可好哩。”
宋春花听罢,喜笑颜开,褶子都聚在了一起。可不是,自家芳姐儿嫁的可好,以后不用做渔民的老婆子了,嫁了个在城里面做木匠生意的,可好可好了。宋春花喜滋滋地对着宋离说着自己的女儿,也不是炫耀,更多是骄傲与欣慰。说完这个,就开始说宋离种的菜,长势比自家的好,就开始请教起来,“这菜可比我种的好,丽丫头你咋种的,教教姨。”